【摘 要】
: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主流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盛,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媒体话语上仍呈现出西强我弱的态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下之需。然而,当前国内外以中国主流媒体报道为基础探究中国外宣话语构建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对财经类英语新闻关注度较少。因此,本篇论文选择《中国日报》中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报道进行相关研究。《中国日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主流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盛,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媒体话语上仍呈现出西强我弱的态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下之需。然而,当前国内外以中国主流媒体报道为基础探究中国外宣话语构建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对财经类英语新闻关注度较少。因此,本篇论文选择《中国日报》中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报道进行相关研究。《中国日报》是国内主流的英文报纸之一,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桥梁。而亚投行作为首个由中国主导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0月2日提出此倡议以来便备受瞩目、成为新闻热词,引发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本文以2013-2018年间《中国日报》关于亚投行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数据并自建小型语料库,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该报纸在关于亚投行的报道中所构建出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形象。具体来讲,本文旨在回答报道中的话语内容(说什么)、话语主体(谁在说)和话语方式(怎么说)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经过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三点发现:一、在话语内容上,首先,《中国日报》在决定成立亚投行之前对其报道数量极少,并以“目标与愿景”和“外国对我态度类”报道为主;八轮谈判期间报道激增且以“外国对我态度”类报道为主,并针对美国对我批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驳;正式成立后新闻数量持续降低并以“成果与意义”类和“发展与进程”类报道为主;其次,正文关键词展现了亚投行从区域化到多边化的政策变化和国内主要话语主体的转移;二、在话语主体上,所引用的国内话语主体呈现集中化特点,主要由中国政府和亚投行行长作为主体发声;相比之下,国外话语主体更具多元化:除外国政府外,国际组织、外媒及外国专家学者的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三、在话语方式上,首先,“AIIB”与“China”的搭配词多以积极词为主,部分消极搭配词为引用美国或日本对亚投行的描述、并对其进行了驳斥;其次,该报纸擅于运用隐喻的手法,以旅程类隐喻为主并辅以舞台类及竞技类隐喻,旨在描述亚投行对世界的友好态度和影响力、中国的引领作用以及对外界质疑的回应与反击。通过以上发现,本文得出,《中国日报》在2013-2018年间关于亚投行的新闻报道中,结合运用描述性和回应性话语形式构建了多边、透明和高效的亚投行友好形象以及开放、合作和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其话语构建根植于中国土壤,是中国意识形态的产物。除此之外,本研究为《中国日报》关于亚投行的报道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一、可适度增加前期关注度和报道量;二、增加正面回应外界质疑的回应性文章;三、丰富国内话语主体种类,让国内机构和报社等享有更多发声机会。本研究希望能为今后国内媒体撰写英文报道提供部分参考意见,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一定启发和辅助作用。
其他文献
受自然界如细菌、精子等游动微生物启发,人们设计并构筑了多种能够在不同介质中进行自推进运动的胶体马达。胶体马达有望在生物体中自主运动到正常药物难以到达的组织部位,完成主动靶向药物运输。细胞膜是制约胶体马达进入细胞内部、主动靶向输送的主要屏障之一,阻碍了胶体马达向细胞内进行药物递送的途径,导致胶体马达在药物运输效率和治疗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并未得到体现。因此,如何赋予胶体马达足够的推进力完成细胞膜穿孔是一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以规范性问题为棱镜,对拉康化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一探讨。拉康化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齐泽克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分析和考察了规范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形式,既揭示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中规范性的幻象维度,又考察了资本主义框架中象征秩序的无意识运作机制与规范化的关系,还通过发展拉康精神分析的实在界因素而揭示出普遍性规范的断裂之处。这一理论路径包含了对晚
铃木忠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是当代剧坛举足轻重的先驱者、思想家及导演,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表演理论家,他也是“日本小剧场运动”的领航人,建立了日本利贺剧团,并兼任导演。他认为现在社会科技的进步直接导致人类身体感知能力的退化,但是演员的身体作为表演的主体,应当拥有完整的身体感知。因此他创立了以训练演员身体为目的的“铃木方法”,此方法融合了日本传统能剧及歌舞伎的身体性,注重演员呼吸及下半
本文主要从视觉文化研究角度出发,综合考察民国元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从真相纪实到美感教育的办刊路线。本文立足民初《真相画报》的历史社会背景,从叙事方式、技术运用的角度,考察画报中图像运用背后的政治、道德意图,并结合报人在画报编辑过程留下的草蛇灰线,探究《真相画报》选择“美感教育”的缘由。本文共分三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主要理清《真相画报》诞生的背景,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图像技术发展程度、同时期出版业生态
在二十世纪多学科基础研究融汇的视阈下,当代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呈现为摹仿理论的更新,主流理论强调“摹仿”的社会性和身体性,认为在其源头“摹仿”就将艺术再现与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普遍主张联系起来,因此艺术应视作广义摹仿范畴的一部分。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生关注摹仿问题,位列二十世纪诸多摹仿流派的学脉上游,但其著作中相应理论面向尚未收到学界足够的关注。尼采首先敏锐地捕捉到了十九世纪摹仿概念在特定的形
在国际商事交往中,国际商事仲裁往往因具有灵活性、费用低等优点而获得争议双方的青睐,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国际经济贸易争端解决手段。投资者在跨国投资中,也往往利用国际商事仲裁解决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商事纠纷。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不仅具有止纷定争、明确争议双方权利义务的作用,还可能影响到投资东道国的利益进而遭到东道国法院的拒绝承认和执行。在后种情形下,有投资者主张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作为投资被东道国间接征收而寻
论文旨在了解“郑和下西洋”背景下的妈祖信仰,在衍变中展现包括图像在内独特的艺术表征,及其背后蕴含的内核精神和时代意义。首先,在文献资料基础上,关注妈祖信仰的具体表征——壁画、雕塑和建筑等,并分析妈祖信仰产生的影响;结合道教经典和妈祖庙的形制,探寻妈祖信仰的叠合现象。同时,关注后郑和时代下妈祖信仰的域外传播情况,分析下西洋后期的民众和官方对妈祖信仰的关注程度。其次,关注妈祖信仰的图像特点,以妈祖的图
图像学修复了自启蒙运动而中断的象征知识体系,但其治学的思维模式/心智毕竟是后启蒙(后笛卡尔)的。一些图像学者们以语言和分析理性来“征服”图像的结果,是图像学写作的膨胀。今天“矫枉过正”的图像学又仿佛当年矫枉过正的启蒙运动。象征的心智阻碍了因果律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以来新柏拉图主义者的象征图像体系,愈发神秘、晦涩、甚至于谄妄。科学革命使传统的宇宙观崩溃,曾经融会于其中(诸如占星学、官能心理学[fac
抗战时期蒋介石四次前往西北地区巡视,通过巡视督查,检阅各地政情,笼络地方军阀,限制中共发展,利用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手段,一方面加强了国民党中央对西北地方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不断开发。1930年代以来,面对日军大举入侵,西北、华北地区成为新的“边疆”。激烈的政治、经济争夺,使得西北地区重要性日益凸显。1934年10月,蒋介石自认为剿共已经胜利在望,出巡西北,考察北方政情,笼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的调水工程。其中,干线工程安阳以北渠段每年冬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冰情出现。冰坝因具有大幅壅高水位而诱发工程漫溢洪水的可能性,而成为威胁渠系冬季运行安全与效益的主要风险之一。但目前尚未提出调水工程冰坝风险致灾因子体系,对工程运行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也无法有效保障沿线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调水工程冰坝风险评估方法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