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因素引入产业集聚,以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为核心论述了集聚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使得产业集聚有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依据。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对于阐述制造业集聚的契合度高,而生产性服务业又具有不同于制造业的特性,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改善,才能更加吻合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制。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不管将生产性服务业看成是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外包出去的产业还是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都可以将生产性服务业变量引入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中,本文在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以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主要诠释了两者集聚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CPVL模型,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品代入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从数理模型上推导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将共同集聚于城市规模较大的区域。结合文献最终选取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五个主要因素,即制造业集聚、城市化、信息水平、知识外溢以及政府规模。在实证方面,本文根据产业平均集中度和就业人数衡量的空间基尼系数两个不同指标分别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30个省2004-2012年的数据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区域层面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因素。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通过CPVL模型推导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于城市规模较大的区域。结合文献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造业集聚、城市化、信息水平、知识外溢以及政府规模,明显不同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2)通过数据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东、南部沿海及中部地区,并且以2010年为界出现从东南部沿海向西南和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集聚在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及浙江省;金融业主要集聚的省市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房地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从三大区域层面看,集聚趋势可能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是以2010年为拐点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不同省市六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差距较大。(3)在全国层面,制造业集聚、信息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层面上可以发现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在每个区域都是显著的正相关;但城市化的影响却出现了明显“先增后减”的“倒U”型分布,中西部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东部地区却出现负相关;信息化水平也出现“门槛效应”,中、西部地区未达到门槛出现了负相关,东部地区已超过了门槛呈现正相关性;西部地区可能出现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受教育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产生了负效应,东、中部地区则为正相关;政府规模可能由于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影响并不显著,只在东部地区出现了显著负相关,这也与理论分析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