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仿是一种古老的创作艺术,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用于滑稽表演或滑稽小品剧中,有非常通俗的喜剧色彩。现代主义之后,戏仿主要担当了文本之间互相“对话”的传达载体,戏仿的“双重特性”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之后,戏仿又成为了后现代对宏大叙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工具。戏仿此时已经不局限在文学作品里,在建筑、音乐、绘画上都逐渐出现了戏仿性的艺术作品。戏仿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对具体戏仿文本的分析和解读。
本论文主要以玛格丽特·A·罗斯的戏仿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俄罗斯作家佩列文和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佩列文的《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百事”一代》与库切的《幽暗之地》、《福》、《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等小说的戏仿艺术手法,探究戏仿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特点。首先,对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中的戏仿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比较分析法和社会历史研究法得出二者在总体戏仿形式和具体戏仿形式上的同质点。其次,以戏仿产生的滑稽效果为区分标准,辅之以戏仿的历时性特征,应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佩列文和库切戏仿作品中滑稽因素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佩列文再现了戏仿的滑稽性特征,而库切的戏仿策略则忽视了滑稽效果,并指明这是二者之间在戏仿层面上的异质点。最后,从戏仿主体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探究二者关于戏仿态度和戏仿目的之间的异同,并得出结论:在戏仿态度上,二者都采取了罗斯概念中“含混性”的戏仿态度,但由于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二者戏仿的目的却截然不同。从浅层次的戏仿目的来看,佩列文倾向于以苏联意识形态为解构对象,而库切以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解构对象;从深层次的人文角度来看,库切的戏仿目的是为了被殖民群体发声,而佩列文的戏仿目的在于建构“虚像”。
综上,本论文通过对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中戏仿形式、戏仿的滑稽效果以及戏仿主体这三大部分之间的比较,应用比较分析法、文本细读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得出二者作品在戏仿视域下的共存性和差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罗斯关于戏仿的历时性阐述,从而深化对戏仿概念的探讨,丰富戏仿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主要以玛格丽特·A·罗斯的戏仿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俄罗斯作家佩列文和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佩列文的《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百事”一代》与库切的《幽暗之地》、《福》、《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等小说的戏仿艺术手法,探究戏仿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特点。首先,对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中的戏仿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比较分析法和社会历史研究法得出二者在总体戏仿形式和具体戏仿形式上的同质点。其次,以戏仿产生的滑稽效果为区分标准,辅之以戏仿的历时性特征,应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佩列文和库切戏仿作品中滑稽因素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佩列文再现了戏仿的滑稽性特征,而库切的戏仿策略则忽视了滑稽效果,并指明这是二者之间在戏仿层面上的异质点。最后,从戏仿主体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探究二者关于戏仿态度和戏仿目的之间的异同,并得出结论:在戏仿态度上,二者都采取了罗斯概念中“含混性”的戏仿态度,但由于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二者戏仿的目的却截然不同。从浅层次的戏仿目的来看,佩列文倾向于以苏联意识形态为解构对象,而库切以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解构对象;从深层次的人文角度来看,库切的戏仿目的是为了被殖民群体发声,而佩列文的戏仿目的在于建构“虚像”。
综上,本论文通过对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中戏仿形式、戏仿的滑稽效果以及戏仿主体这三大部分之间的比较,应用比较分析法、文本细读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得出二者作品在戏仿视域下的共存性和差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罗斯关于戏仿的历时性阐述,从而深化对戏仿概念的探讨,丰富戏仿深层次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