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视域下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之比较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aphot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仿是一种古老的创作艺术,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用于滑稽表演或滑稽小品剧中,有非常通俗的喜剧色彩。现代主义之后,戏仿主要担当了文本之间互相“对话”的传达载体,戏仿的“双重特性”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之后,戏仿又成为了后现代对宏大叙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工具。戏仿此时已经不局限在文学作品里,在建筑、音乐、绘画上都逐渐出现了戏仿性的艺术作品。戏仿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对具体戏仿文本的分析和解读。
  本论文主要以玛格丽特·A·罗斯的戏仿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俄罗斯作家佩列文和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佩列文的《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百事”一代》与库切的《幽暗之地》、《福》、《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等小说的戏仿艺术手法,探究戏仿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特点。首先,对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中的戏仿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比较分析法和社会历史研究法得出二者在总体戏仿形式和具体戏仿形式上的同质点。其次,以戏仿产生的滑稽效果为区分标准,辅之以戏仿的历时性特征,应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佩列文和库切戏仿作品中滑稽因素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佩列文再现了戏仿的滑稽性特征,而库切的戏仿策略则忽视了滑稽效果,并指明这是二者之间在戏仿层面上的异质点。最后,从戏仿主体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探究二者关于戏仿态度和戏仿目的之间的异同,并得出结论:在戏仿态度上,二者都采取了罗斯概念中“含混性”的戏仿态度,但由于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二者戏仿的目的却截然不同。从浅层次的戏仿目的来看,佩列文倾向于以苏联意识形态为解构对象,而库切以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解构对象;从深层次的人文角度来看,库切的戏仿目的是为了被殖民群体发声,而佩列文的戏仿目的在于建构“虚像”。
  综上,本论文通过对佩列文和库切小说中戏仿形式、戏仿的滑稽效果以及戏仿主体这三大部分之间的比较,应用比较分析法、文本细读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得出二者作品在戏仿视域下的共存性和差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罗斯关于戏仿的历时性阐述,从而深化对戏仿概念的探讨,丰富戏仿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藏文信息处理技术从开始到现在不断地研究与进步,从最基本的字处理到应用阶段的机器翻译等研究一直在不断向前推进,现阶段也有很多成果已达到应用要求,惠及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功能性应用被人们青睐和使用,市场对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由于藏语信息处理技术的起步相对较晚,研究人员比起英语和汉语
学位
杨慎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传世文学种类众多,散文是其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杨慎一生经历坎坷,中年被贬云南永昌卫,明代云南地域特色在其散文中有所体现。以明代云南这一地域文化、地理风物为切入点研究杨慎散文,以期从地域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杨慎散文,肯定杨慎在明代中期文坛上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  绪论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从明代诗歌、明代散文地域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这一部
学位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中晚唐时代的李商隐所写的女性题材诗歌是中国古代女性题材诗歌书写的高峰。无独有偶,生活在大约八百年以后,雪域高原上的仓央嘉措,作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也用当时藏族社会流行的四六体的格式,书写了很多女性题材的诗歌。两位男性诗人都在各自生活的时代,以自己清醒的男性意识、犀利独到的眼光、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视角进行女性题材诗歌书写。这些书写源于两人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自
学位
本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土学者编著的中国文学通史为研究对象,选取流通度较高或代表性较强的文学通史著作,考察其中明清戏曲叙述相较于20世纪早期发生了何种变化,探析该期文学通史中明清戏曲的叙述内容、书写范式及历史成因。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共有三章。  导论部分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出版情况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明清戏曲作品,论述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通
学位
本论文以Halliday与Hasan的衔接理论为指导,运用对比分析与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的衔接手段作了较全面的对比,旨在分析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各衔接手段的异同及成因。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选题来源、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相关术语。  第一章,具体阐述了国内外衔接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国内关于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研究成果与现状,提出了目前存
学位
在数字化信息愈加丰富的今天,多模态的应用和普及范围愈加广泛,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也就更为重要。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阐释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与纯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更为丰富,能给人以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切入,以《青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映射特征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对多模态隐喻及相关隐喻理论做了详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毛诗本紧排《二南》之后,居于十三国风之首,有诗十九首。提出“《邶风》诗旨辨析”这一论题,是因为历代对《邶风》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些具有合理性,有些却牵强附会,给后世《诗经》学习带来许多困惑,而解决这些困惑,已经成为今天《诗经》研究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主要从“怨刺”“婚恋”“行役与思归”三个层面对《邶风》诗旨进行重新考察和辨析。  绪论部分:一是对邶国的封地及文化风俗
学位
当下已有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但较少有将西安方言称谓语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本文将西安方言称谓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对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西安方言称谓语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描写、比较分析、典型分析等方法,从词形、语义、语用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力求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描绘出其全貌。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西安市的地理、历史、人口方面概况;阐明
学位
本文以小说的音乐叙事为出发点,以石黑一雄的四部小说(《远山淡影》《无可慰藉》《莫失莫忘》《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引解读小说中的音乐指涉,以全新的角度窥见石黑一雄笔下所呈现出的命运悲剧、自我挣扎、身份失落、全球化景象等。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小说的音乐叙事在本文中的定义作了说明,回顾了石黑一雄与音乐的渊源及其
学位
莫泊桑的作品在1904年已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涌现大量译本,且出现对莫泊桑及其作品的评介。在具体的时段中,国人的莫泊桑接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是本文探究的主题。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考察莫泊桑及其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接受。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由于“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观念影响,清末民初的多数莫泊桑及其作品接受侧重其社会价值方面;清末民初时期文坛上短篇小说的兴起,推动了国人对莫泊桑“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