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字化信息愈加丰富的今天,多模态的应用和普及范围愈加广泛,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也就更为重要。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阐释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与纯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更为丰富,能给人以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切入,以《青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映射特征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对多模态隐喻及相关隐喻理论做了详细介绍,包括定义、认知理据、类型等,之后主要根据拟定的理论框架进行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以视频及选取的112个图像画面建立小型封闭的语料库,确定研究范围,借助LarysaBobrove的多模态隐喻识别程序对其中的隐喻进行甄别,详细分析语篇中的意义潜势与隐喻的构建过程,并根据源域、目标域模态的不同配置对隐喻的表征方式进行详细归纳和分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明晰多模态隐喻的运作过程及各模态的互动关系,为语篇意义的解读提供识解方法,最后从语篇整体入手建构隐喻,总体上把握多模态隐喻对展现人物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一、多模态隐喻的三种基本类型在语篇中广泛存在:多模态结构隐喻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对语篇的整体构建和对再现意义的表达上,包括将发展看作是旅行的旅程隐喻、把“中国”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的拟人隐喻和语义要素替换形成的语法隐喻;多模态方位隐喻主要承担起构建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作用,主要包括上-下、左-右、中心-边缘隐喻;多模态实体隐喻表现在对人物地位、重要性的塑造上,主要是以人类身体为认知基础的容器隐喻。其他的隐喻类型还包括颜色隐喻、动作隐喻、场景隐喻等。二、该语篇的多模态隐喻特征在于其源域和目标域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模态配置上:源域可以由图语、图像充当,目标域可以由言语、图像、图语充当,且两域皆可以隐含,具体源域和目标域进行模态配置时,受到了社会文化历史规约、视频语境的共同影响,符合人类思维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以及动静结合的认知规律。其次,在映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源域目标域时间差、源域目标域互补、目标域点睛的特征。三、该语篇主要包括文字、图像、音乐三大模态模态,其通过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工作机制及特征实现了语篇意义的共建。文字模态在明确源域或目标域、突出主题、意义筛选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图像模态具有丰富的意义潜势,是建构多模态隐喻的基础,而音乐等听觉模态更是加强了意义表达,强化了隐喻构建及表现效果。四、《青春中国》通过以上多模态隐喻构建起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大国形象,充分展现出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勇于斗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尚精神。
通过对《青春中国》进行研究,多模态隐喻的普适应得以印证,其研究语类得到拓展。然而多模态隐喻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目前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动态视频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以此丰富多模态隐喻相关研究的发展,为该理论的研究做出一点扩充,提供新的佐证,同时也为这种传播性强、信息内容丰富紧凑、贴近民众生活的视频制作与解读提供有效借鉴。
与纯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更为丰富,能给人以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切入,以《青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映射特征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对多模态隐喻及相关隐喻理论做了详细介绍,包括定义、认知理据、类型等,之后主要根据拟定的理论框架进行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以视频及选取的112个图像画面建立小型封闭的语料库,确定研究范围,借助LarysaBobrove的多模态隐喻识别程序对其中的隐喻进行甄别,详细分析语篇中的意义潜势与隐喻的构建过程,并根据源域、目标域模态的不同配置对隐喻的表征方式进行详细归纳和分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明晰多模态隐喻的运作过程及各模态的互动关系,为语篇意义的解读提供识解方法,最后从语篇整体入手建构隐喻,总体上把握多模态隐喻对展现人物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一、多模态隐喻的三种基本类型在语篇中广泛存在:多模态结构隐喻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对语篇的整体构建和对再现意义的表达上,包括将发展看作是旅行的旅程隐喻、把“中国”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的拟人隐喻和语义要素替换形成的语法隐喻;多模态方位隐喻主要承担起构建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作用,主要包括上-下、左-右、中心-边缘隐喻;多模态实体隐喻表现在对人物地位、重要性的塑造上,主要是以人类身体为认知基础的容器隐喻。其他的隐喻类型还包括颜色隐喻、动作隐喻、场景隐喻等。二、该语篇的多模态隐喻特征在于其源域和目标域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模态配置上:源域可以由图语、图像充当,目标域可以由言语、图像、图语充当,且两域皆可以隐含,具体源域和目标域进行模态配置时,受到了社会文化历史规约、视频语境的共同影响,符合人类思维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以及动静结合的认知规律。其次,在映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源域目标域时间差、源域目标域互补、目标域点睛的特征。三、该语篇主要包括文字、图像、音乐三大模态模态,其通过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工作机制及特征实现了语篇意义的共建。文字模态在明确源域或目标域、突出主题、意义筛选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图像模态具有丰富的意义潜势,是建构多模态隐喻的基础,而音乐等听觉模态更是加强了意义表达,强化了隐喻构建及表现效果。四、《青春中国》通过以上多模态隐喻构建起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大国形象,充分展现出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勇于斗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尚精神。
通过对《青春中国》进行研究,多模态隐喻的普适应得以印证,其研究语类得到拓展。然而多模态隐喻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目前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动态视频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以此丰富多模态隐喻相关研究的发展,为该理论的研究做出一点扩充,提供新的佐证,同时也为这种传播性强、信息内容丰富紧凑、贴近民众生活的视频制作与解读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