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尚未发展至AIDS期的无症状HIV感染者与健康人群肠道真菌群落、真菌分泌毒性蛋白、免疫屏障、机械屏障的差异,分析肠道真菌群落、毒性因子、免疫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HIV感染者肠道真菌微生态变化与肠粘膜屏障受损的可能关联。方法:将所有入组人员分为A组、B组、对照组。A组为确诊后未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B组为确诊后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采集入组人员粪便标本及血液标本,用真菌ITS1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三组人群肠道真菌菌落结构;用RT-qPCR技术检测三组人群肠道真菌分泌毒性蛋白基因的表达:凝集素样序列蛋白3(ALS3)、菌丝壁蛋白1(HWP1)、磷酸酯酶B1(PLB1)、聚苯乙烯黏附增强蛋白1(EaP1)、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人群细胞免疫状态:CD4~+T细胞计数(CD4)、CD4~+T细胞百分比(CD4%);用酶连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人群血清中肠粘膜机械屏障损伤标志物的含量: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tata)及脂多糖(LPS)。使用SPSS 22.0软件对三组人群基本信息、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及(卡方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分析)及指标间的关联性(Spearman)进行分析;使用Qiime软件(Version 1.9.1)及使用R软件(Version2.15.3)行生物群落信息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肠道真菌菌群分布:三组人群肠道粪便真菌群落丰富度(Alpha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三组人群肠道粪便群落构成(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子囊菌门下的酵母菌纲、酵母菌目、酵母菌科、念珠菌属及其下的白念珠菌的相对丰度在三组间有显著差异,在A组富集;担子菌门下的Fiobasidiales目、Cutaneotrichosporon(毛孢子菌)属及子囊菌门下Lecanicillium-fungicola菌相对丰度在三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在B组富集。2.真菌分泌毒性蛋白基因的含量:SAP1含量在A组(P=0.024)和B组(P=0.0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细胞免疫水平:CD4在A组(P<0.001)及B组(P=0.003)显著低于对照组,CD4%在A组(P<0.001)及B组(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CD4(P=0.462)在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D4%(P=0.031)在A组显著低于B组。4.血清肠道机械屏障粘膜损伤标记物:I-FABP及D-Lactata在各组间含量无统计学差异,LPS含量在B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8)。5.肠道真菌菌群与真菌分泌毒性蛋白的相关性:念珠菌属与SAP1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45,r=0.33)。6.肠道真菌菌群与细胞免疫水平的相关性:未发现明显与CD4及CD4%呈明显相关性的肠道真菌菌群。7.真菌分泌蛋白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各种念珠菌分泌蛋白与宿主CD4及CD4%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HIV感染者尚未进入AIDS期,发生消化道症状之前,肠道真菌菌群结构及分泌毒性因子已经发生改变,且ART治疗并未明显延缓其进程。2.对比健康者,念珠菌属及白念珠菌在无症状HIV感染者肠道中的丰度显著上调,在未治疗的HIV感染者肠道中增加尤为明显。3.对比健康者,HIV感染者肠道内白念珠菌表达的SAP1显著增高。4.HIV携带者肠道真菌群落分布、白念珠菌分泌的各毒性因子与宿主细胞免疫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