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意义。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及滥用,细菌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对动物源沙门氏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从2003年到2010年分离自不同动物源的316株沙门氏菌中,经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发现12种血清型,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占58.9%(186株/316株),菲利斯河沙门氏菌占7.9%(25株/316株),吉韦沙门氏菌占7.9%(25株/316株)。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沙门氏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除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8.2%以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10%,依次为萘啶酸85.4%、磺胺异嗯唑85.4%、多西环素72.2%、四环素60.8%、链霉素49.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8.1%、氨苄西林41.1%、氟苯尼考36.7%、头孢噻呋29.4%、庆大霉素28.5%、氯霉素28.5%、诺氟沙星19.9%、卡那霉素17.4%、左氧氟沙星15.8%、氧氟沙星14.9%、环丙沙星12.3%、恩诺沙星12.3%、阿米卡星12.0%、洛美沙星10.4%。不同动物源菌株的耐药情况是,猪源性及牛源性菌株耐药率高于鸡源性和鸭源性菌株;不同地区菌株的耐药情况是,四川省和广东省菌株耐药较江西省和河南省菌株严重,江苏省菌株耐药率最低。耐药沙门氏菌菌株主要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呈4耐和5耐,其中猪源和牛源菌株主要呈10耐和11耐。检测316株沙门氏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未检出qnrC、qnrD、qnrS和qepA基因,检出aac(6’)-Ib-cr、qnrB和oqxAB基因,以aac(6’)-Ib-cr为主,oqxAB为首次在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中报道,且首次在吉韦(Give)沙门氏菌中检测出qnrB2基因。PMQR阳性菌菌株进行gyrA、gyrB和parC突变检测,除S YAP10-2菌株无突变外,其余菌株均检测有突变。通过Southern blot发现aac(6’)-Ib-cr基因定位在一个大小为182kb的质粒上。PMQR阳性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53株沙门氏菌共有5种PFGE谱型,其中25株qnrB2阳性菌株分离自鸡源、猪源和牛源,但属于同一种PFGE谱型,表明qnrB2基因以垂直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25株菲利斯河沙门氏菌携带有不同的耐药基因,但属于同一个PFGE谱型,说明25株菌属于同一克隆菌;其余3株沙门氏菌分属于不同的PFGE谱型。通过对316株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沙门氏菌对临床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进行耐药性扩散。这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