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脑损害视空间注意功能网络的关联性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x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空间注意障碍是额顶网络脑损害最常见的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对视觉对象空间位置信息不能指向和集中,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严重影响病人意向性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目前,临床上对脑损害后肢体运动、言语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极为关注,对注意、执行等认知障碍的康复重视不足,而这往往是导致患者临床康复疗效欠佳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证实,早期、针对性视空间注意功能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损害患者的视空间忽略症状,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因此,对包括视空间注意网络在内的认知神经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网络功能连接特征及发现可能存在的代偿通路,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康复对策。   大量动物单细胞记录和人类脑功能成像研究结果证实客观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空间运动的识别与额项网络有关,被称为Where通道,主要包括后顶叶皮层(尤其是顶内沟和顶上小叶区域)和背外侧额叶皮层(特别是额眼区)。Where通道受损会出现包括视空间忽略、Gerstmann综合征等在内的一系列视空间注意障碍表现。Posner等提出视空间注意网络作为一个特别的系统,在脑内有其特定的神经解剖和功能区域,包括三个功能相对独立的网络成分:警觉(Alerting)、定向(Orienting)和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网络。警觉是指维持一定的灵敏状态以接受信息的传入:定向是指从传入的感知觉刺激中选择信息的过程;执行控制是指解决反应冲突的能力。基于此理论,Fan等结合经典的Flank范式设计了注意网络测试(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任务,可以有效地测验视空间注意三个网络成分的功能效率,并且已经在成人、儿童、广泛脑损害病人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得到验证。   目前,功能神经影像研究发现,视空间注意的警觉功能与额叶和顶叶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定向网络主要位于顶叶和额眼区;而执行控制任务常常激活前扣带回皮层及前额皮层的背外侧部。然而,这些任务相关的功能影像研究结果只能说明空间识别任务激活的脑区参与了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而被激活脑区是否视空间注意任务的必要或要害脑区仍然不能肯定。并且,这些研究结果都是以正常人或广泛性脑损害病人为研究对象所获得的,并不能够很好的阐明神经结构网络与功能网络的关系,而采用局灶性额顶网络脑损害模型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地探索大脑局部功能区神经网络连接与视空间注意功能紊乱的相关性,如果额顶网络特定脑区的局灶性脑损害模型中出现视空间忽略,则可以说明该脑神经结构区是视空间注意的必要脑区。但是,临床上脑损害区域完全局限并且一致的研究模型只是相对的,所以损毁大脑的特定结构也是研究大脑神经网络“连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验性“虚拟损害”模型。这与脑损伤和脑外科手术所致的永久性脑损害不同,这种抑制性效应是暂时的、可逆的,可以在健康人中人为地复制出局灶性受损区域,而且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持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己成为研究神经网络连通性的良好工具。   综上所述,我们计划采用ANT范式,定量评价额顶网络局灶性脑损害病人和“虚拟损害”模型的视空间注意网络功能,证实该任务是否可以有效地测评额项网络脑损害病人的神经病理学缺损状态,明确视空间注意网络的神经物质基础和功能定位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初步探讨额顶网络脑神经结构与视空间注意神经功能的关联机制。   实验一:局灶性脑损害患者视空间注意障碍的ANT任务研究。   目的:证实ANT可以客观、有效地测定局灶性脑损害病人视空间注意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效率,探讨额顶网络损害后视空间注意网络的解剖和功能定位及其相互影响。   方法:采用ANT任务,对13例局灶性额叶损害和12例顶叶损害患者进行网络效率测试和神经行为学评价,与15例正常对照组的注意网络测试和功能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额项网络损害患者不同提示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均明显比正常对照组慢(p<0.05);警觉和定向网络效率及其比率也均明显受损(p<0.01)。额叶损害患者执行网络效率及其比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受损(p<0.01),而顶叶损害患者没有受损,反而网络效率比率还增强(p<0.01)。神经功能评价发现额项网络损害患者注意集中和执行功能受损(p<0.01)。   结论:(1)ANT可以客观和定量测评额顶网络脑损害病人的神经病理学缺损情况,是分析脑神经结构损害部位与神经功能缺失相互关系的良好任务;(2)视空间注意网络成分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既有分离,又有重叠。   实验二:局灶性额顶网络“虚拟损害刀对视空间注意功能网络的影响。   目的:观察低频rTMS诱导的额顶网络“虚拟损害”对视空间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明确视空间注意网络的神经物质基础和功能定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并初步探讨额顶网络脑神经结构与视空间注意神经功能的关联机制。   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共80人参加本实验,随机分为项叶刺激组和额叶刺激组各40人,男女各半,全部为右利手。参加我们的试验前均未接触过类似的相关实验。低频rTMS采用模块设计和离线范式完成ANT任务,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进行假刺激和左、右侧额/顶脑区刺激。   结果:低频rTMS施加于额叶时,不同提示和刺激类型的平均RT均无明显改变,而施加于后顶叶时,无提示和空间提示状态反应比假刺激变慢(p<0.05)。右侧额叶抑制,警觉和执行功能受损(p<0.05);右侧顶叶抑制,警觉和定向功能受损(p<0.05)。左侧额叶抑制,反而出现警觉和执行功能增强(p<0.05);左侧项叶抑制,视空间注意网络效率没有变化。   结论:(1)低频rTMS诱发的“虚拟损害”是恒定和安全的,是进行神经结构-功能关联性研究非常有价值的工具;(2)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在左右半球显示出不对称性,并且有明显的右侧半球优势;右侧后项叶可能是定向功能的关键区,而右侧额叶可能是执行功能的关键区;(3)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在双侧大脑半球间存在竞争性抑制机制。   实验三:局灶性额顶网络激活对视空间注意功能网络的影响。   目的:观察短阵快速脉冲rTMS诱导额顶网络的易化作用,进一步探讨额项网络脑神经结构与视空间注意神经功能的关联机制。   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共60人参加本实验,随机分为顶叶刺激组和额叶刺激组各30人,男女各半,全部为右利手。参加我们的试验前均未接触过类似的相关实验。短阵快速脉冲rTMS采用模块设计和离线范式完成ANT任务,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进行假刺激和左、右侧额/顶脑区刺激。   结果:短阵快速脉冲rTMS施加于后顶叶时,不同提示和刺激类型的平均RT均无明显改变,而施加于额叶时,比假刺激变快(p<0.05)。诱导右侧额叶兴奋,警觉和执行功能增强(p<0.05);右侧顶叶兴奋,警觉和定向功能增强(p<0.05)。左侧额叶兴奋,视空间注意网络效率没有变化;左侧顶叶兴奋,出现定向功能损害(p<0.05)。   结论:(1)短阵快速脉冲rTMS诱导的脑皮层兴奋是恒定的;(2)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在左右半球显示出不对称性,并且有明显的右侧(非优势)半球优势;(3)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在双侧大脑半球间存在竞争性抑制机制;(4)额叶皮层对rTMS的神经诱导作用反应更敏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解决问题学习中,学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提出问题”的能力薄弱。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说问题”,让学生学会标注“问题”和训练学生自编问题等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提出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当从低段抓起,而在
9月2日,大理大学召开“决胜2020”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学校党委书记段林,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华出席大会并讲话,校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副校长褚远辉主持工作会.rn会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发展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三不像”的现象: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就此弃“民”仿“西”合“流”。由于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越发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
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教学中,教师都会创设导入情境,好的情境是座桥梁,它能架起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但若不精心挑选,有时情境也会产生负面干扰。  在数学青年教师第一学段优课评比中,笔者听了两节“角的初步认识”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得到的学生认知反馈就大不相同。以下是笔者对两节课中部分教学片段的对比与思考。  一、情境导入中切入的“点”要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