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又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领军人物。同夏目漱石、森欧外被后人尊称为日本文坛20世纪初期的三大文学巨匠。在他短暂的十几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创作了140多篇短篇小说,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汉诗、俳句、文艺评论和散文游记随笔等。芥川的小说创作体裁虽然绝大部分是短篇,但是作品取材广泛、语言风格凝练,言简意赅却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因此芥川也被人称赞为“大正鬼才”或“大正奇才”。为了纪念和表彰芥川对日本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从1935起,日本文坛专门设立了以芥川姓氏命名的“芥川文学奖”,这个奖项也成为当代日本文坛最富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却在他35岁,生命的鼎盛时期,选择自杀的方式作为人生的谢幕,不禁令人扼腕痛惜。关于芥川为何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日本文坛上众说纷纭,至今仍争论不休。其中主要的有年幼时期的心理阴影、成年后家庭负担的沉重、追求的艺术理念同社会时代的背离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芥川一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世间的生老病死。“生与死”这一文学主题,也一直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主线,他将自己对生与死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之中,来探究“生与死”这一人类哲学的终极话题。本文以文本分析和社会历史研究为主要研究分析手段,对芥川龙之介的经典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探寻芥川龙之介生死观念的衍变以及原因。本文共设立三章。第一章,以芥川龙之介早中期作品为例,分为早期作品《罗生门》、《地狱变》、《青年与死》和中期作品《竹林中》、《蜘蛛丝》、《奉教人之死》为例,分别梳理芥川早期和中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不同死亡观。第二章以《河童》、《大导寺信辅的一生》和遗作《西方的人》等作品为例,详细分析芥川龙之介晚年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死亡观。第三章着重探讨造成芥川龙之介死亡观念转变的原因。从大正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到芥川龙之介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宗教思想的影响等原因,详细分析芥川的死亡观演变以及芥川最后走向自杀这一悲剧结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