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分三章对儒家、道家、古希伯来三家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三者产生同异性的表现特征和原因所在。在生死观上,儒道两家学说都追求超越生死,以达永恒。虽然两家在追求结果方面有一致性,但追求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所运用的内在逻辑思考等皆不同。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他们从“人道”出发,将生死社会化,外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用“仁”这一内在思想来引导人们超越生死,进而建立一套“礼”来总体规范人们的外在言行活动,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群体的完整性,而其中丧葬之礼则是关键部分。儒家的生死观有具体性、社会性及伦理性。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立足于“天道”。老子对待生死,强调“贵身”,归赤子之心和“道法自然”;庄子则更进一步,在揭示死生为自然客观过程的基础上,营建了一个“生死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时为世人提供超越生死的途径,即“心斋”、“坐忘”等方式。在生死观方面,庄子的阐述虽然比老子更具体和有可操作性,但二人学说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试图从万物本源入手,通过修“道”养“气”以回归生命本真,消除生死的“对立性”。道家的生死观具有抽象性、自由性和脱略社会性。此两家学说的不同源于儒道两派不同世界观所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向:儒家倾向于积极入世和讲究伦理道德,而道家强调出世和注重个体本性。古希伯来学说和先秦儒家学说都属于入世学说,在这两种学说的指导下的人们都重视葬礼,都对死亡后的问题避而不谈或少关注。尽管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在具体的问题处理上却有不同。古希伯来学说建立在信奉耶和华神的基础上,耶和华主宰着他们的一切生活;先秦儒家学说建立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儒家用“仁爱”理念指导百姓。可以说,前者具有强迫性,后者具有劝导性。古希伯来学说和先秦老庄学说也有同异处。相同处在于两者都有创世说,且前者的“耶和华”和道家的“道”在各自的人民看来都是绝对的、永恒存在的。不同处是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哲学。儒、道、古希伯来在生死观上的交错的同异性,显示了处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中的东方地区不同精神文明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质上,有惊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