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生物力学入手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中“8”字绷带外固定法(裹帘法)对截骨端稳定性的作用机理。1.研究背景拇外翻是常见足部畸形,发病率较高,占足踝门诊病人数量一半以上。主要表现为足大拇指处红肿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到目前为止,拇外翻治疗术式己有上百种,缺点也较明显:损伤大、并发症多、疗效差;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该方法技术要点2为:①采用第1跖骨头颈部斜行截骨;②采用中医正骨手法纠正畸形、复位关节;③根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裹帘法”及“筋束骨”理论,利用“8”字绷带固定截骨端。这种“8”字绷带的外固定方法不同于西方传统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方法,术后患者即能下地负重。此方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部分西医骨科学者的质疑。现代医学认为截骨的愈合需要截骨端间的稳定,截骨复位后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达到最佳愈合状态。部分西医骨科医生认为在截骨处既不做内固定,又不制动,会影响截骨端稳定,可能还会出现截骨端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但事实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通过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并未出现截骨端不愈合的现象,而且术后发生转移性跖痛的患者也较少。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的机理,证实小夹板纸压垫原理、“裹帘法”、“筋束骨”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进行跖骨截骨,分析探讨“8”字绷带外固定方式对截骨端稳定和愈合的影响及截骨端位移和应力变化的作用机理。3.研究方法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截骨、“8”字绷带的固定方法对截骨端应力、位移变化进行实验分析,从生物力学机制方面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8”字绷带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3.1拇外翻外固定绷带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将试样安放到夹具上,将试样夹紧竖直,加压至最大载荷,但不使其发生撕裂,反复加载10次,直至载荷位移曲线趋于稳定后,采集绷带的强度极限、最大载荷,以及载荷一位移曲线。3.2拇外翻截骨端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将跖骨截为三段,中间一段预埋环形铅丝,将其余两段截骨端在台钳上固定,将固定于中段的铅丝水平引出,引出后负重10N的力,予第一跖骨竖直方向50N的力,实验开始后,逐渐减小该竖直压力,直至中段截骨开始移动时记录并观测此时BOSE机所产生的压力。3.3截骨端位移的变化方法:做标准的截骨,并进行“8”绷带固定。在跖骨截骨两端外侧钉入两根平行的克氏针,并用绷带做“8”字缠绕加强固定;这时对截骨标本行轴向匀速加载体重载荷,以随时观察两根克氏针的位置变化。3.4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固定对跖蹼间及截骨端局部作用力的测量方法:将应变片固定在足一二跖蹼之间与截骨断端,并用“8”字绷带作外固定,标本模拟人体正常站立时所受到的力学变化,观测应变片数值变化。4.结论采用尸体标本,通过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截骨及“8”字绷带外固定,从生物力学进行研究发现该固定方式可有效减小截骨端的位移、截骨端周围应力适中,能促进截骨端以软骨成骨的方式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