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先进CMOS技术节点的NiSi和NiGe接触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spy_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MOS晶体管的总电阻由沟道电阻Rch和源漏区寄生电阻RSd组成。在90nm技术节点之后,沟道电阻逐渐减小,而源漏区寄生电阻逐渐增大。到了32nm及以下技术节点,源漏区寄生电阻大于沟道电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源漏区寄生电阻包括:Rac、Rsp、Rsh、Rco。Rac是栅源或栅漏重叠区的积累层电阻;Rsp是电流从表面层流到源漏区内部的电阻;Rsh是电流均匀流过源漏区的电阻;Rco是电流从接触硅化物流入到源漏区的电阻。Rco与接触面积(A)成反比,与接触电阻率(ρc)成正比(Rco=ρc/A)。ρc和金属半导体接触的肖特基势垒高度φB、半导体表面掺杂浓度Nd呈指数关系:ρc∝exp(4πφB/qh√m*∈si/Nd。  由于金属硅化物具有低电阻率、低接触电阻率、高热稳定性、可加工性强以及与标准工艺兼容的优点,在CMOS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应用于CMOS技术中的自对准金属硅化物工艺(Self-aligned-silicidation,SALICIDE)中,最常见的硅化物包括C54TiSi2、CoSi2和NiSi。C54TiSi2的电阻率是15-20μΩ-cm,其工艺是先经过第一次退火(600-700℃),得到高阻相C49TiSi2,选择性清洗未反应金属Ti后,再经过第二次退火(800-900℃),使C49相转变为C54低阻相。C54TiSi2最大的挑战是线宽效应,即TiSi2的电阻率随着线宽或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增加。从0.18μm到90nm技术节点,由于无明显线宽效应及较低的形成温度,CoSi2逐步取代了C54TiSi2。在CMOS技术节点推进到45nm及以下时,CoSi2形成时对源漏区高掺杂Si的消耗量大、形成温度高(~700℃)、与Si接触界面粗糙以及对氧敏感的缺点,使其不能满足先进制程的要求。因此,具有低电阻率(10-15μΩ-cm)、低形成温度(~450℃)以及最少的源漏区Si消耗量等优点的NiSi取代了CoSi2。  虽然NiSi作为源漏区接触金属具有很多优点,并在45nm以下技术代的体硅平面CMOSFET量产工艺中得到应用,但随着更小线宽的平面器件的引入(如FD-SOI),进一步降低NiSi与n+-Si和p+-Si的接触电阻率,从而在最大程度降低源漏区寄生电阻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22nm及以下技术节点的FD-SOI器件中的NiSi源漏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杂质分凝(Dopant Segregation,DS)技术,富镍相注入杂质分凝技术。在传统的NiSi源漏技术中,在淀积Ni之后,先进行500℃/30s退火形成NiSi,然后向NiSi注入杂质,继而进行推进退火(Drive-in anneal)来诱导杂质在NiSi/Si界面处的分凝。在富镍相注入二次退火技术中,先淀积Ni,进行300℃/60s退火,从而形成富Ni相Ni2Si,然后清洗未反应的Ni,向富Ni相Ni2Si中注入杂质,然后进行高温退火(600℃/30s),使富Ni相Ni2Si转化为NiSi的同时,在NiSi/Si界面处诱导杂质分凝。相对于传统技术,富镍相注入二次退火分凝技术可使NiSi的接触电阻大幅降低,对于NiSi/n+-Si,降幅为21.5%,对NiSi/p+-Si,接触电阻率可降低23%。  与NiSi在Si基CMOS器件中的作用类似,NiGe在Ge高迁移率沟道器件中也极大地降低了源漏区寄生电阻。NiGe具有低电阻率(22μΩ-cm),低锗消耗量以及低形成温度(300-500℃)的优点;但是也具有热稳定性差的缺点。本文的另一项创新性工作是通过离子注入来改善NiGe薄膜的热稳定性并对该稳定化处理的机理做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向薄膜中注入氟离子,可有效地提高该薄膜的热稳定性,使NiGe的失稳温度提高50℃。机理研究表明,氟离子的注入可缓解晶粒边界因弯曲造成的应力,减小NiGe晶粒边界能量、NiGe/Ge界面处能量,从而使NiGe薄膜热稳定性提高。氟离子注入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抑制n-Ge中磷原子的扩散,从而控制结深。本论文对该结深控制效应的机理也给出了解释。除了注入氟提高NiGe薄膜热稳定性外,本文也系统地研究了注入碳对NiGe薄膜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离子注入工艺可以将在n-和p-Ge两种衬底上形成的NiGe的热稳定性均提高100°,同时,由于碳有助于P和B杂质在NiGe/Ge界面的分凝,在500℃时,NiGe/n-和p-Ge的接触电阻率与没有碳注入的相比分别降低了33.6%和51.7%。
其他文献
嗜热菌(thermophiles)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生理机制、代谢机制及产物,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而且在食品、化学、医药工业、环境生物技术、能源利用、生物转化及抗生素生产
运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愈后评价以及新药开发。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筛选疾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研究、军事应用、娱乐电子、工程设计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
研究目的:(1)观察冠心Ⅱ号对心肌梗死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探。(2)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后部分生物化学指标与超声心动图学指标的变化关系。  
学位
当CMOS技术微缩发展到22纳米技术节点,为了抑制短沟道效应,三维FinFET结构被引入CMOS器件。FinFET器件对金属栅材料的选取及生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器件结构的后栅工艺具
Astrocytes, glial cells that interact extensively with neurons and other support cells throughou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ave recently come under the spotl
自组装系统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组元自发地结合成有序结构,人们利用这种现象发展了多种微尺度自组装技术。其中微元件自组装技术可以实现大批量、高精度的装配,不需要复杂
本论文对聚酰亚胺(polyimide)薄膜在MEMS薄膜封装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聚酰亚胺材料因其出色的机械、电学和化学性能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MEMS中的薄膜封装逐渐
近年来,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在有机存储器件的领域中,具有非挥发电学双稳态性能的交叉点存储器件因为其低成本、易加工、小体积、快响应、低功耗
单电子晶体管是基于库仑阻塞效应和单电子隧穿效应工作的,它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功耗低、可大规模集成等优点。基于SOI结构的单电子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具有与传统CMOS工艺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