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不同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山地次生落叶阔叶林群落内的鸟类资源分割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分析。 采用样线调查法获得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参数,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鸟类取食行为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聚类方式为离差平方和法,聚类指标采用欧氏距离)对繁殖和非繁殖季节鸟类群落进行集团划分,通过无倾向对应分析法(DCA)对32种森林鸟类的两个季节资源利用特点进行研究。 本次在鹞落坪地区共记录鸟类110种,分属10目34科。鸟类群落以留鸟为主,共62种,占鸟类总种数的56.4%;夏候鸟35种,占鸟类总种数的31.8%;冬候鸟9种,占鸟类总种数的8.2%;旅鸟4种,占鸟类总种数的3.6%。由此可见,鹞落坪地区,鸟类以留鸟为主,夏侯鸟在全年的鸟类中也占有重要的比例。本区东洋界鸟类66种,占鸟类总种数的60.0%,古北界鸟类35种,占鸟类总种数的31.8%,广布鸟类9种,占鸟类总种数的8.2%。因此,鹞落坪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以东洋界为主,具有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 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均匀度不同。春季,农田灌丛和针阔混交林生境有最多的鸟类种数,并且针阔混交林群落拥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最高的是常绿针叶林群落。夏季,阔叶林群落的鸟类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常绿针叶林群落的则最小;均匀度最大的是常绿针叶林群落,最小的是针阔混交林群落。秋季,针阔混交林拥有最多鸟类种数,常绿针叶林的则最少;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农田灌丛生境,最低的是常绿针叶林;均匀度最高的是阔叶林群落,最低的是常绿针叶林;冬季,鸟类种数最多的是农田灌丛,最少的是常绿针叶林;多样性指数最高是阔叶林群落,最低的是常绿针叶林群落;均匀度最大的是阔叶林群落,最低的是农田灌丛。 非繁殖季节次生林群落可以划分为4个集团,分别为地面取食集团、灌丛取食集团、树干(枝)取食集团、冠层取食集团。繁殖季节次生林群落除了上面提到的4个集团之外,出现空中取食集团。该集团由于鸟类的取食方式和取食位置不同于其他的集团,是一个新出现的集团,集团内的鸟类主要以飞取或者出击的方式在空中取食。 32种鸟类取食行为变量的DCA分析表明,DCA的第一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高度的变化信息,第二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位置的变化信息;第三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基质和取食方式变化信息。不同季节鸟类在DCA排序图上的变化表明鸟类在不同季节取食方式的变化。在代表鸟类取食高度信息的第一轴方向上发生变化的鸟类有蓝鹀、棕头鸦雀、大山雀、红嘴蓝鹊、灰头绿啄木鸟、红头长尾山雀等;在代表取食位置信息的第二轴方向上发生变化的鸟类主要有勺鸡、普通、大斑啄木鸟和银喉长尾山雀等,这些鸟类由于取食方式、取食基质、取食位置或者取食高度,在两个季节发生显著或者不显著的变化,导致鸟类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趋势的变化,从而引起集团组成或者集团结构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