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汉语常用词从上世纪90年代渐被学界重视,常用词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唐代是汉语词汇系统发展极其活跃的时代,唐代常用词研究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唐代诗文作品盛行等原因,关于唐代词语的研究从古至今多有著述,但对唐代常用动词研究的成果仍较少。因此,考察唐代几组常用动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无疑可以窥得汉语词汇史演变规律一斑,并有助于解决唐代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分期问题。如“栉”与“梳”。“栉”见于先秦时期,东汉以前始终是常用词。魏晋南北朝时期,“栉”用例虽然增多,但出现词语语素化现象。唐代“栉”基本不见于口语语料,但在书面语料中仍应用广泛。由于唐代语料丰富,“栉”的使用频率并不低,但已退化为构词语素。“梳”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梳”已经成为口语中的常用词。相对于“栉”,“梳”在唐代严肃文学与正式公文等语料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普通书面语料及口语语料中已取得绝对优势。“拭”、“揩”、“抹”与“擦”。“拭”从两汉至隋代都是常用词。“拭”在唐代虽仍是常用词,但已经出现语素化趋势。盛唐时期“拭”作为常用词发展到顶峰,中晚唐时期逐渐语素化。“揩”的出现不晚于汉初,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揩”仍只是北方方言词语。唐代“揩”从使用频率上并不能与“拭”抗衡,只能说是部分语料中的常用词,在词义上是对逐渐僵化的“拭”的补充。“抹”出现于中唐时期,且在唐代用例并不丰富。但作为新兴词,见于各类语料,活力较强。“擦”在晚唐五代时期只表“贴近”义,而无“擦拭”义。宋代“擦”作为新兴词继续发展,至元代成为“擦拭”义的最常用词,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阶段。“摇”、“掉”与“摆”。“摇”从先秦至今始终是“摇动”义的最常用词,属核心词。“掉”由方言发展而来,战国时期已是常用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土文献中逐渐语素化,但在唐代随佛经翻译的流行重新活跃并发展。“摆”出现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摆”仍属新兴词。中唐时期“摆”用例增多,并主要应用在口语语料中,搭配对象已与近代汉语典型阶段十分接近。“疑”、“想”与“认”。比喻动词“疑”在南北朝时期已是常用词。从分布范围上看,“疑”主要见于诗歌。唐代“疑”使用频率高,较少组成双音词使用,主要见于诗歌,其他语料中也有少量用例。“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像,似”之义,但这一时期用例极少。初唐时期使用频率提高,中唐时期最高,晚唐五代时期开始降低。“想”用法灵活,只见于诗歌、韵文。“认”作为中唐时期的新兴词,在唐代用例尚不多,也仅见于唐诗韵文。“发”、“开”、“坼(拆)”与“放”。“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是常用词。盛唐时期“发”达到鼎盛,晚唐五代时期虽使用频率仍高,但已呈现僵化趋势。“开”在魏晋至隋代主要见于口语语料,用例数量不多。唐代得到迅猛发展,中唐时期使用频率已远超过“发”,成为“(花朵)开放”义最常用词。“坼(拆)”属口语词,出现于盛唐时期,发展于中唐时期,稳定于晚唐五代时期,主要见于诗歌、变文等语料。“放”最早见于中唐时期,晚唐五代时期用例渐增。作为新兴词,用法与现代汉语阶段有较大差别。“拊(抚)”与“拍”。先秦时期“拊(抚)”已是常用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初盛唐时期。中唐时期之前“拊(抚)”用例仍多,主要见于口语语料和中间性语料,但已出现向书面词语发展的趋势。从构词角度看,“拊(抚)”在初唐至中唐时期构成的双音词逐渐固定,晚唐五代时期“拊(抚)”已经语素化。“拍”产生于先秦,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案例均不多。初唐时期用例仍较少,盛中唐时期用例数量逐渐增多。晚唐五代时期“拍”在口语语料中的案例数量已经远超过“拊(抚)”,发展为主要应用于口语语料的常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