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黄淮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目前,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尚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主要通过化学防治,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容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可以代替化学防治的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病害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克服化学防治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先后从小麦纹枯病植株中分离了3株小麦纹枯菌和2株木霉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比较了3株纹枯菌的致病能力,发现Ry-1菌株为高致病性菌株,对峙法分别测定了2株木霉菌对Ry-1的平板抑制作用,发现Ty-1菌株可以有效抑制纹枯菌的生长。对峙法测定了木霉菌对纹枯菌的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发现木霉菌株可以通过菌丝缠绕、伴生、产生钩状附着分枝等方式作用于病菌,推测重寄生在两者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室内活体测定了木霉菌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发现木霉对小麦纹枯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防治效果达89%。同时发现木霉菌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可提高出苗率15%以上,苗期生长量超过自然对照50%,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小麦株高也明显高于自然对照组。室外活体测定了木霉菌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也发现木霉对小麦纹枯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防治效果达91.9%。同时发现木霉菌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出苗率提高10%,苗期至拔节期生长量的提高均在40%以上,出穗率提高38.84%。田间试验测定了木霉菌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自然对照组小麦没有出现纹枯病患病情况,木霉处理的小麦未能体现出生防作用,也没有发现木霉处理对小麦的促生作用。木霉没有体现出像室内外试验中的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尿素等生态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绿色木霉Ty-1是一株对小麦纹枯病具有潜在生防作用的菌株,该菌株同时对小麦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大田试验中影响木霉的田间生态因素需要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