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在目前全球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冬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河南省冬小麦总产位居中国各省之首。随着全球变暖,由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增减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作物模型已成为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有效工具。根据中国冬小麦生产实际,研发适用于中国区域尺度上的冬小麦产量模型,这对于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生产可能的影响和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模型方法,利用SRES A2和B2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数据驱动冬小麦产量模型,定量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制定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为:   (1)近30a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522)。1982-2005年间,河南、河北和山东冬小麦主产省HI在时间序列上呈显著增加,以河南0.066·(10a)-1为最高,山东0.044·(10a)-1次之,河北0.032·(10a)-1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HI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单相关分析表明,气象HI与返青后30d日较差的平均值呈弱正相关、与降雨总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抽穗前60d降雨总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偏相关分析发现,气象HI仅与抽穗前60d降雨总量呈显著负相关。   (2)冬小麦HI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为0.65和0.42(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2%,平均偏差-2.4%,拟合指数76%。冬小麦产量模型在河南省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为0.41和0.32(n=351,P<0.001),均方根误差30%,平均偏差0.22 t·hm-2,拟合指数65%;选取时间序列数据资料完整的县(市)(1986-2007年),产量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县统计产量的年际变化。   (3)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下,随年份的增加,冬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提前;B2情景下,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的趋势分别为3.1d·(10a)-1和2.1d·(10a)-1;A2情景下,分别为4.8d·(10a)-1和3.5d·(10a)-1,相对于B2情景,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的趋势更明显。相对于1980s时段,A2和B2情景下不同时段冬小麦生育期将分别缩短7-17d和9-18d。   (4)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s时段,河南省冬小麦产量A2情景下不同时段的增产率分别为6.6-11.1%(不考虑CO2的施肥效应)和13.8-22.2%(考虑CO2的施肥效应);B2情景下的增产率分别为5.2-11.2%(不考虑CO2的施肥效应)和12.5-17.7%(考虑CO2的施肥效应);2011-2050年大气CO2浓度每增加100μmol·mol-1冬小麦产量将增加0.20t·hm-2,CO2施肥效应随年代推移渐增,A2情景的CO2施肥效应高于B2情景。相对于1980s时段的增产率,考虑CO2的施肥效应时,在区域上表现出在河南省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增产率较高,而在中部地区增产率相对较低;不考虑C02的施肥效应时,未来河南省大部分县(市)仍表现为产量增加,其原因在于相对于1980s时段未来不同时段年降水的增加。   (5)最优播期的模拟结果表明,A2和B2情景下,相对于当前主栽品种平均播期,不同时段适宜播期需分别提前4-9d和4-10d,但是在未来不同时段随年代推移适宜播期推迟;与当前主栽品种条件模拟产量相比,A2和B2情景最优播期下分别增产5.0%和4.0%。   (6)最大潜力的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s时段,A2和B2情景下(考虑CO2的施肥效应),河南省冬小麦最大潜力不同时段将分别增加61.0-94.0%和60.0-83.9%,增产率随年代推移而增加;从区域上看,除地处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产量降低外,其余地区产量均增加。相对于当前主栽品种条件,A2和B2情景下,河南省冬小麦最大潜力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0.0%和21.0%,总体上表现为河南省南部和东部地区增产率较高,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较低;A2和B2情景下,不同时段的增产率分别为10.3-26.7%和13.1-28.3%,增产率随年代推移而增加;从区域上看,除地处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A2和B2情景下不同时段)和地处河南省北部的濮阳市(A2情景下2030s和2040s时段,B2情景下2020s时段)产量降低外,其余地区产量均增加。三门峡市和濮阳市最大潜力降低的原因在于在这2个地区冬小麦HI的模拟随时间增加呈下降。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近30a来,中国冬小麦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构建的基于气候和品种差异的冬小麦HI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气象条件下冬小麦HI的动态。冬小麦产量模型能较好地表达气候、土壤、农业管理措施等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未来气候变暖将导致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缩短。相对于1980s时段,无论是否考虑CO2的施肥效应,未来气候变化将可能提高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在河南省南部和北部地区产量增加较为明显,而在中部地区增加相对较低,冬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年降水量增加引起的。未来气候变化下,河南省冬小麦生产可通过提前当前主栽品种播期、选育或引进生育期较长所需积温较高和HI较高的品种,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多年的A文件、地面高空资料对安徽省大雾的气候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并着重对2000年以来大雾天气的地面高空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尤其对六次典型全省性大雾天气过程的环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与大尺度环流的气候特征;同时还分析了PDO对西北
要保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高度一致,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不但要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还必须走依靠制度建设党的路子。这是从党的建设
本文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数据集、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集以及中国地面观测站共572站的站点资料,首先从气候意义上分析了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在北半球冬季的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预报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对台风强度的预报技巧仍然十分有限。除了大尺度的环境因子以外,造成台风强度和结构的变化的因子主要包括台
本论文利用RegCM3-dust模式对东亚沙尘气溶胶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首先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7-2006年东亚春季气候和沙尘气溶胶进行数值模拟,利用
夏玉米生育中后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不仅时常受到旱灾的威胁,还要遭遇风、雹、虫、病等气象灾害与病虫危害的胁迫。因此,积极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把灾害损失
利用辽宁省气象局整编的49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2009年共计50a的逐日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根据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临界值,提取了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
准确的云顶高度信息对于台风、局地强风暴、热带气旋、ITCZ等灾害性对流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推导出卫星、投影云、真云以及球心之间的平面、球面三角几何关系基础
雷电灾害风险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雷电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对防雷项目的经济性进行估计,合理安排防雷工程建设和布设防雷设施,从而有效提高防雷减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