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利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与技术发展实力重要指标,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通过专利的合理有效产业化,使其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然而,专利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其本身质量之间矛盾问题渐显突出,如何提高专利质量,特别是高质量专利的产业化比率,增强产业竞争力,已经是世界各国专利发展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专利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动态过程,除了专利技术本身以外,涉及到产业的特殊性以及市场需求与相关生产要素的关联形态和整合方法。专利技术在产业化之前,需要经过小试、中试,评估其在市场的认可程度,除了技术本身的可行性之外市场的需求也是关键因素。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专利在进入试验与商品化之前,专利质量对其产业化可能性大小的影响以及对各个产业化相关主体较优选择行为的作用。专利的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动态过程的名词,而前人学者提出的专利的可产业化指的是专利进入产业化过程可能性的大小,本文提出专利可产业化能力用于量化表征专利可产业化概念。文章认为高质量的专利是其进入后续产业化阶段的前提与保障,要解决专利产业化难的困境,首先要从海量专利中判别出高质量专利,避免低价值专利造成资源浪费。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专利质量评价体系对专利的质量进行甄别,并通过行动者模型来探讨影响专利质量的不同相关主体(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不同情境下为提升专利可产业化能力的较优行为选择,从而有效保障专利产业化过程的运行。首先,对进入产业化过程前的专利质量进行判定。提出假设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验证了高质量的专利往往可产业化能力更高,在不考虑外界环境等客观因素情况下影响专利产业化的因素中最关键因素为专利质量。其次,分析评价现有专利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较为实用和可操作的专利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中专利质量指数由专利保护指数、专利技术指数、专利产业指数构成。文章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专利数据以及金奖专利数据为例,检验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不同产业专利的高质量判别阈值差异较大,质量指数分布差异也较大,要提高专利质量需根据产业特定性有针对性地分析各个指数差异从而提高其可产业化能力。最后,通过构建的专利高质量判别模型,运用行动者模型理论在Netlogo仿真平台模拟各个专利可产业化相关主体的互相作用,分别探讨不同判别高质量判别阈值及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专利可产业化主体的行为对可产业化的影响以及相关情境下的较优行为选择。通过各方博弈的结果发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已经成为趋势。Netlogo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在高质量判别阈值较高以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提升专利可产业化能力的较优选择为合作行为,通过合作缩短产业化周期、降低交易成本与市场风险。但是,一旦市场环境变化过快或过慢,企业的较优行为选择将转为非合作行为,过快的市场需求更新速率导致企业寻求其他更快速途径来提升专利可产业化能力,比如与中介机构合作等;而在较慢的市场技术更新速率情况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关键,企业更愿意独自完成专利产业化过程或者与高校合作。对于政府主体,良性政策引导及加大对专利保护将有利于专利质量指数中专利保护指数的提高,从而提高专利可产业化能力;对于中介结构,降低企业研发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并且为企业提供孵化器服务与专业咨询意见将提高专利质量指数中的专利产业指数从而提高专利可产业化能力;对于高校与科研机构,其将为企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高质量专利,提高专利质量指数中的专利技术指数从而提高专利可产业化能力。因此各个主体应该以提升专利质量为目的有针对性对提升专利可产业化能力做出较优行为选择,企业更应该根据市场环境以及产业特性对其专利可产业化做出判断。高质量专利在各个主体都有序运行情况下,可产业化能力比单主体运行时更高。因此,各个主体有机有序参与才能保证专利产业化动态过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