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用顺应论研究外交语言中的模糊语。在1965年,由扎德(Zadeh)提出的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Theory)标志着一种新的学科即模糊语言学的诞生。扎德指出我们所在的客观世界中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思想都充斥着界限不明、模糊不清的状况。受扎德的影响,人们对模糊语言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也促进了模糊语言的研究。然而,对于外交语言中语用模糊的研究则关注度很少。因此,本文将把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言论为例对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进行研究。本论文在回顾模糊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宽松的模糊语的概念。论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为语料,从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出发,探讨了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从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的角度出发,本论文侧重分析了模糊语言在外交语言中的结构顺应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发言人所使用的语用模糊策略的结构顺应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发言人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传递不同的言外之力。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发言人的语言使用是有选择的,通过使用语用模糊这一策略,使说话人顺应与例行记者会这一语境相关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语境相关成分),以完成发言人的交际目的。然后本文从语用角度出发,对外交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所体现的功能进行探析和研究。研究认为:在外交活动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有效地促进外交关系的和谐发展,达到提高话语灵活度、保护自身、保留信息,表达礼貌等语用效果。研究表明,模糊语言在外交场合中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阻碍外交语言的准确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提升表达的有效性。外交家通过语用模糊不把话说绝,永远留有余地的交际方式正反映了外交的特殊目的——雏系各国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本论文的研究试图为推动模糊语言学及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一些努力。对于从事外交,翻译及教育工作的人员,更准确的理解外交语言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