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翻译到底测了什么?——一项对中国考生答题过程的探索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内省法和追溯法分析受试CET-4段落翻译答题过程,主要探讨CET-4究竟考查了什么。本研究主要从受试的策略使用以及段落翻译所考查的语言知识两方面展开,包含三个研究问题:受试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什么策略;CET-4翻译测试考查了什么语言知识;针对两组语言水平不同的受试,他们在策略使用和语言知识上有何种差别。  本文选取6名某高校的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翻译水平及综合语言水平将其分为两组: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分析已有关于有声思维、翻译策略、考试策略和答题过程的文献以及对所收集数据的编码与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受试段落翻译答题过程中的策略使用及语言知识。通过分析受试口述报告得出如下结论:策略使用,包括词汇策略、考试翻译策略,考试管理策略和考试技巧策略。第一,词汇策略包括空下不会的词、寻找相似意义的词来代替、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解释陌生词汇和将相近意义的两个中文词汇翻译成一个英文单词。当受试无法想出最恰当词汇时,高低分组会寻找相似意义的词来代替,而低分组空下不会的词的次数相对较多。第二,考试翻译策略共有14种,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三大类。总体而言,高分组策略使用的数量高于低分组。认知策略上,高分组较多使用发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编辑和润色译文、回头看所翻译的内容、做出最后的翻译决定和确定并完成某个或整个翻译任务。元认知策略上,高分组会较多对自己所翻译内容提出问题、计划如何翻译并评价和监控所翻译内容。低分组则并没对其所翻译内容进行监控。情感策略上,高分组会在答题过程中使用较多的犹豫策略。第三,考试管理策略。两组受试都采用逐词逐句的翻译策略,将源文的中文词汇对应翻译成英文,但并没改变所以翻译的英文单词的顺序。但高分组会较多避免重复上文已用词汇和语态,并且会在翻译前将翻译任务浏览一遍和在翻译后检查译文。第四,考试技巧策略,包括猜测和忽略。相对而言,低分组较多使用猜测和忽略。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拼写和语义。词汇方面,受试提及词汇知识频次最多;即时有时无法选用最准确的英文词汇,受试均尽力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语法方面,该翻译测试主要考查了复数形式、被动语态、连词和冠词等语法点。拼写方面,受试主要依据单词发音进行拼写;当受试无法确定如何书写某单词,会尝试拼读将其写出来。语义方面,受试主要考虑将词汇在句子语境中的意义。两组受试都较多提到词汇,但高分组较多关注语法和语义,低分组则较多关注拼写。
其他文献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一名俄裔美国作家,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和诗人。出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纳博科夫在流亡时期创作了
布莱如此定义诗歌之旨:“所有的诗歌都在旅行,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他肯定未知与无意识,强调感性和直觉,又不完全摒弃知觉与理性。波西米的“两世界”之说既给诗人布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来华观光旅游。汉英旅游翻译已成为促进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为了向更多国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激发他
本文以晚清小说翻译为例论述了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文学翻译中意识形态话语. 晚清在历史上恰逢中国文学翻译的鼎盛时期,以梁启超和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不仅自己投身于文学翻译
在美籍华裔作家中,毋庸质疑谭恩美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随着她四部小说的畅销,即《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之女》(2001),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描述了黑人女性通过“重塑记忆”克服奴隶制创伤的过程。本文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了小说女主人公在一个男权结构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