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避设施具有负外部性,会使附近居民承担着诸如环境污染、财产贬值、社区污名影响等负面影响,易引起邻避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避效应发生频率逐年上升,据统计,近十年来,邻避效应事件数量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因此,探索基于邻避效应的垃圾中转站选址困境及成因,寻求治理的思路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质化研究方法和利益分析法来分析基于邻避效应的垃圾中转站选址困境影响因素、选址困境及成因。首先,对北京市垃圾中转站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垃圾中转站面临的选址困境现状;其次,笔者对居民、企业人员、政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梳理,通过“情境——冲突——结果”这条故事线构建“基于邻避效应的垃圾中转站选址困境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确定垃圾中转站选址困境的影响因素;再次借助利益分析法对政府、居民与企业进行利益分析,确定垃圾中转站选址困境及困境成因,最后提出走出选址困境的出路。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市部分垃圾中转站存在着密封性差、中转站内部及周遭环境差、距离居民楼较近等问题,容易产生邻避效应,当前垃圾中转站选址仍然面临现实难题。垃圾中转站困境的形成与选址外部条件支持、中转站建设模式、中转站负外部性、社会环境、公众风险感知、公众参与程度、企业利益驱动、选址制度环境、选址结果等因素有关。借助利益分析法分析发现,垃圾中转站各方利益体存在以下困境:政府面临垃圾无处安置与选址陷入“一建就停”的被动局面,居民的抗争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交织,企业仍然存在技术的不完善与缺乏风险管理等问题。形成此困境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层面分析选址困境成因主要有:政府的预警机制重视不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选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决策不当;从居民层面分析选址困境成因主要有:垃圾中转站的负外部性、收益与成本分配的不均衡、居民对环境和健康的愈加重视、社区归属意识加深增强居民的组织程度、居民对政府、专家的信任缺失等;从企业层面分析选址困境成因主要是企业在逐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失衡、垃圾中转站技术发展制约。笔者尝试从转变认知观念与积极引导舆论方向、完善选址制度环境、降低垃圾中转站的负外部性影响等三个方面提出走出垃圾中转站选址困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