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中,公共艺术已经逐渐介入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休闲广场、居民社区等公共环境都在发展的进程中更加贴近艺术。然而,公共艺术作品中存在的“曲高和寡”、“众口难调”等问题,使许多的公共艺术在与大众的交流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障碍,无法实现与大众的有效互动。虽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是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展开的。但是,其作品的价值需要在与大众的对话、互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延伸。这既为公共艺术创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同时也为公共艺术的创作提出了新的思考视角。本论文将围绕“公共艺术与大众的互动”这条主线,对在互动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展开多方位的深度剖析。经过对当前公共艺术中普遍存在的“脱离大众”的问题及现象进行实地的调查分析后,我发现许多公共艺术之所以与大众产生距离,其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大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审美趣味漠然处之,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与大众审美接受之间的平衡。这就造成了当下“曲高和寡”的局面,导致大多数公众都很难欣赏和理解当前的许多公共艺术作品,更谈不上与这些作品形成对话、互动关系。另外,目前的许多公共艺术作品在与大众的互动中出现了“众口难调”的问题,这同样会对互动效应产生一定的制约。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矛盾,则是因为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没有结合具体的人文环境来发展适当的艺术形式。这些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其实都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能够从大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将艺术生活化,并且针对特定环境的独特“性格”来“量身定做”,创作出符合当地公众的审美趣味、具备“公众可解读性”的艺术形式,就能大大的拉近公共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实现艺术与大众的有效互动。除了对互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本论文还从创作的方式、作品的材料、作品的展示形态以及现代科技的融入这四个角度切入,探讨如何更好的促进公共艺术与大众的互动。首先,通过探索如何加强大众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力度,来调动起大众在互动上的能动性。其次,挖掘作品的材料在互动中的隐性作用,找出将材料自身的美感特征转化为互动的推动力的方法。另外,从作品在展示形态的能动性和科技的创新性两方面,来进一步寻求促进艺术与大众全方位互动的公共艺术模式。通过层层的递进,找到在深度和广度上打开艺术与大众的互动空间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