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WNJ01A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解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生产杂交种是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目前国内油菜杂交种的胞质单一化情况突出,创制新的稳定的不育系/恢复系用于油菜杂交种生产,有利于拓宽当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遗传基础。恢复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育性恢复机理的解析,可加快该不育系/恢复系在油菜杂交种育种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由甘蓝型油菜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WNJ01A及其恢复系Hui01杂交得到的F2群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行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以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等实验,对恢复基因调控的育性恢复机制进行解析。相关结果如下:1.对WNJ01A和Hui01的花器官进行形态观察,发现它们仅在花药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Hui01的花药饱满且表面布满大量黄色花粉,其花丝长度略高于雌蕊,而WNJ01A的花药明显短小、白化且无花粉,其花丝长度显著短于雌蕊。此外,在春油菜区和冬油菜区进行多年多点(2010-2020)的育性调查,结果表明不育系WNJ01A的败育表型不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始终保持彻底的雄性不育。2.对WNJ01A与Hui01杂交后代F1群体和自交后代F2群体进行单株育性调查,发现F1群体单株全部可育,F2群体中可育单株数与败育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χc~2=0.5012,P=0.46)。综上结果表明Hui01可以完全恢复WNJ01A的育性,而且育性的恢复受单显性基因调控,该恢复基因位点命名为Rfw。对在F2群体中构建的可育DNA混合池(F-Bulk)和不育DNA混合池(S-Bulk)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BSA-seq分析。通过比对分析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Darmor-bzh,将恢复基因Rfw初定位在A09:27.62-33.87Mb区间,大小为6.25Mb。同时,对F2群体花蕾转录组数据进行BSR-seq分析,在95%置信区间值下将恢复基因Rfw定位在A09:29.7-33.2Mb区间,大小为3.5Mb。3.利用图位克隆对F2群体中4454株不育单株进行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分析,将恢复基因的候选区间由0.8c M缩小到0.05c M。在恢复系Hui01构建的BAC文库中,对共分离标记TY21筛选到的阳性单克隆M36A7E6和M16A6E7(全覆盖精细定位区间)进行三代测序,获得了候选区间99.75kb的序列信息。4.利用FGENESH gene-finder进行分析发现在候选区间的28个预测基因中含有2个PPR家族基因PPR-Nd1:(ORF19)和PPR-Nd2:(ORF20)。PPR-Nd1对应参考基因组(An亚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为Bna A09g46030D、Bra026882和Bju A044087,而PPR-Nd2的同源基因则对应Bra026884和Bju A044085。在CDS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对中发现2个PPR基因在非PPR motif和PPR motif均检测到了多个SNPs/In Dels的显著差异。利用p CAMBIA3301为骨架构建(PPR-Nd1、PPR-Nd2和PPR-Nd1+PPR-Nd2)转基因互补载体,以不育系WNJ01A为受体材料,借助油菜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转基因阳性苗。花粉育性结果表明含有PPR-Nd1的阳性植株均表现可育表型,证实PPR-Nd1为WNJ01A CMS的育性恢复基因Rfw。5.对32个已知功能的线粒体基因进行RT-q PCR分析,发现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mt ETC)通路中的18个基因在可育花蕾中显著性上调表达。而mt ETC调控了线粒体中的能量代谢途径,这表明不育系线粒体异常且不能提供花粉正常发育所需求的能量,导致植株花粉出现败育表型。6.对F2群体中的不育单株和可育单株花蕾(0-2mm)分别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与不育花蕾相比,共鉴定到1679个DEGs(1023个上调表达和656个下调表达)。KEGG分析表明赖氨酸降解途径和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在上调DEGs中被显著性富集,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通路在下调DEGs中被显著性富集。鉴定到261个特异表达的DEGs(在不育花蕾和可育花蕾中分别有9个和252个),对在可育花蕾中特异表达的DEGs做KEGG分析发现,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被显著性富集。在转录组和蛋白组的联合分析中共鉴定到17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其中发现Bna C04g00180D参与线粒体呼吸代谢途径。7.在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44个DEGs参与了花粉和花药的发育,如绒毡层、小孢子和花粉壁的发育。除了少数如POE1基因外,35个相关DEGs都在可育花蕾中上调表达。对DEGs做PPI分析,发现互作程度最高的4个hub基因(Bna A09g56400D、Bna A10g18210D、Bna A10g18220D和Bna C09g41740D)均属于RAD23d家族,该类基因可将泛素化底物传递给26S蛋白酶体。
其他文献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约59,000人死亡,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威胁。RABV潜伏期长,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后大量增殖。目前尚未掌握对狂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狂犬病
学位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我国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水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对泥鳅养殖造成了严重威胁。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在识别和呈递抗原以及激活免疫应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迄今为止,TCRα和TCRβ在病原体感染硬骨鱼中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分别用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小瓜
学位
树莓富含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类广泛食用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水果。树莓含有大量的酚酸类化合物如花色苷,鞣花单宁,槲皮素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因此,红树莓是抗氧化成分的主要来源之一。花色苷由花青素和一或两个糖苷组成,这是水果、蔬菜和花朵呈现不同颜色(橙色、红色、紫色和蓝色)的原因。花色苷被认为是质子化的分子,具有高溶解性,并且对光氧化和p H值变化更敏感。花色苷在食品工业中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结构。花
学位
氮素是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求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也是棉花产量品质的决定因素之一。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在稳定棉花产量品质的同时减少氮肥施用是棉花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棉花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调控机理,挖掘棉花自身氮素高效利用的遗传潜力,提高棉花氮肥利用效率,是减少氮肥用量有效且经济的途径。本实验室从全国270个棉花品种中筛选得到了氮效率差异较大的品种:氮高效品种CRI 69和ZZM 1017
学位
动物的免疫抑制疾病严重影响着现代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x senticousus polysaccharide,ASPS)是刺五加干燥的根茎或树皮经水提醇沉提纯得到的多糖,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血脂等生物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来使用。兽医临
学位
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世界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其病原为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茄丝核菌中的真菌病毒非常丰富,部分真菌病毒会引起寄主真菌表型的变化。对纹枯病菌中真菌病毒的研究,不仅为真菌病毒的分类与进化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线索,也对真菌病毒与寄主真菌互作及病原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主要对湖北省襄阳地区分离的水稻纹枯
学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是主要的工业纺织原料和农业榨油原料的来源。在棉花中建立有效的研究基因组学的技术方法,对深入研究棉花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多种适用于棉花的植物CRISPR技术,为棉花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工具。首先,利用菜豆矮缩病毒(BeYDV)滚环复制的功能,结合棉花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共同
学位
甲烷和氧化亚氮是除二氧化碳之外最重要的两种温室气体。水稻种植面积大约为1.633亿公顷,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田是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重要来源,而水稻植株是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水稻植株对稻田温室气体的影响机制对于水稻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品种是影响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具有显著的差异。目前的研究主
学位
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与进化是被子植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由于芸薹属三个二倍体种(白菜型油菜,基因组AA;甘蓝,CC;黑芥,BB)之间的成对杂交进化产生了三个异源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AACC;芥菜型油菜,AABB;埃塞俄比亚芥,BBCC),故通过这六个栽培种之间的多种杂交组合可人工合成自然界没有的异源六倍体(AABBCC)、同源异源多倍体,以创建新的种质资源、甚至培育新的芸苔属作物。本研究通过三个芸
学位
玉米的穗型直接影响产量,因此研究玉米穗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氧化还原稳态对分生组织的发育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GRX)便是植物体内一种维持目标蛋白氧化还原稳态的还原酶,可以作为电子供体通过还原目标蛋白二硫键的方式对其活性进行调节。但在玉米中,谷氧还蛋白参与调控发育的相关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围绕玉米中的三个同源“CC-typ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