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受轮状病毒危害的婴幼儿数量非常巨大。目前,对轮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仍是注射疫苗。VP4 和VP7 是轮状病毒的主要外壳蛋白和中和抗原,VP6 是主要的病毒蛋白,能诱导产生IgG 抗体和IgA 抗体,与保护性免疫有关。这三个基因片段是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首选。 本试验以胡萝卜下胚轴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轮状病毒片段基因VP4、VP6 和VP7 转入胡萝卜中,对胡萝卜转化体系中的一些关键性的步骤进行了条件优化,如:下胚轴的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Kan 敏感试验、Cab 和Cef 的对比试验等对转化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胡萝卜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用农杆菌浸染7~9 d 苗龄的胡萝卜下胚轴约15 min,共培养2~3 d 后,转入B5附加75 mg/L Kan+500 mg/L Cab 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上,待形成抗性愈伤后,继代到B5附加100 mg/L Kan + 500 mg/L Cab 的抗性芽诱导培养基上,当苗长至2~3 cm 时,转入B5附加 0.1 mg/L IBA + 75 mg/L Kan + 300 mg/L Cef 的生根培养基上,2~3 周后可得到Kan 抗性苗。 2. 经过几次Kan 的筛选,得到Kan 抗性植株408 棵,并对其进行PCR 检测。其中156 棵转VP6 基因的Kan 抗性植株,有58 棵为PCR 阳性,阳性率达到37.2 % ;172棵转VP7 基因的Kan 抗性植株,有84 棵为PCR 阳性,阳性率达到48.8 %;80 棵转VP4 基因的Kan 抗性植株,有31 棵为PCR 阳性,阳性率达到38.8 %。 3. 用塑料布覆盖并逐渐打开通风口方法炼苗,抗性植株长势好,抗性强,成活率提高了35 %。低温春化,试验大棚和陆地相比,死亡率降低了49.5 %。 4. 对T0代转VP6 和VP7 基因的植株经RT-PCR 检测初步证明了VP6、VP7 基因的转录。对T1代转VP6和VP7基因的植株分别进行了PCR、PCR-Southern blot和Southern blot 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胡萝卜基因组上。 5. 对7 个株系T1代植株的PCR 分析,得出其中两株系接近1:1,另两株系为1:3。
其他文献
为了及时提供产量信息,研究生产情况,收前测产是农业生产、科研的一项必要手段。测产方法有生产单位的经验目测,农业部门的穗粒结构测产,其它有关部门的抽样实打等等。不同
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载体的构建与转化都需要用到选择标记基因,目前最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草甘膦抗性基因(bar)
试验于 2003—2004 年在安徽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农场大田进行。研究了氮肥对小黑麦(中饲 237)—皖草 2 号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和施氮方式显著影响中饲 237 和皖草 2 号的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对其生理特性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1.氮肥对中饲 237 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饲 237 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在相同氮肥水平下,氮肥基、追并用比一次基施
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10 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地区清水县进行了成株期混合小种鉴定,并测定了接种条锈菌后植株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斯汤佩利的抗条锈遗传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不同抗病品种成株期病情消长动态的特点及抗病性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对于生产实践及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年的成株期混合小种鉴定结果认为,斯汤佩利、里勃留拉和武都
试验于2002-2003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2003-200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以里下河农科所新育成的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号、扬麦1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特性及播期、密度、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和氮磷钾配比对之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呈“高-低-高”变化趋势,于花后21天达到谷值。籽粒发育灌浆成熟过程中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进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玉米大豆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