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中国夜间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活力的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夜间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活力的恢复成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首要任务。以往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主要关注白天的活力变化,对于夜间具有的区别于白天的时段变化特征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夜间活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夜间活力疫情前后的时空分异特征。新冠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城市诸多短板,城市建成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和社会空间,与疫情的防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778403,517784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夜间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活力的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夜间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活力的恢复成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首要任务。以往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主要关注白天的活力变化,对于夜间具有的区别于白天的时段变化特征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夜间活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夜间活力疫情前后的时空分异特征。新冠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城市诸多短板,城市建成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和社会空间,与疫情的防控和城市活力的有序恢复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在评估夜间活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相关的建成环境影响要素。研究首先构建夜间活力与建成环境要素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社会学理论,将城市活力分为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三个部分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利用全局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疫情前夜间活力的建成环境影响要素,以及疫情后夜间活力恢复系数的建成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夜间活力具有显著集聚性。一天之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时间点除了早高峰(9:00)、午高峰(12:00)、晚高峰(18:00)以外,还有夜高峰(22:00)。北京市的夜间活力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内环高于外环的布局特征,社会活力的集聚呈带状分布,经济活力的集聚呈片状分布,文化活力的集聚呈点状分布特征。疫情后夜间活力相比白天恢复更快。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相比于OLS模型,GWR模型拟合程度更高,要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区位提出相应的夜间活力的优化布局策略。GW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步行可达性既能够促进社会活力的提升,又能够促进疫情后社会活力的恢复。街区中心点到城市中心及次中心的距离越近时,在疫情前的经济活力越高,而在疫情后限制了经济活力的恢复。土地利用多样性较高的街区,在疫情前经济活力值较高,但在疫情后土地利用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经济活力恢复较慢。疫情后,应从完善绿地开敞空间体系建设,重视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提升慢行系统规划设计这三方面策略促进城市夜间活力优化分布,同时促进夜间经济的恢复发展。
其他文献
波洛米尼作为17世纪具有革新观念的建筑师,在文艺复兴广博的建筑遗产复兴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规则的限制,不带偏见的吸纳过往不同潮流的优势传统进行创新。吸收哥特建筑的结构优势,借鉴人文主义时期空间模式,以几何图形为工具控制完成精妙的建筑创作。论文研究对波洛米尼成长过程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艺术环境、建筑活动风潮等方面加以解读,呈现影响建筑师艺术思想的、全面的背景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建筑师个人作品的详
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迅速发展,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馆藏文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参观人数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博物馆的设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当今的博物馆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在表征,忽略内在意蕴,强调新奇怪异,忽略地域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必须要明确地域性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在创新中体现出文化的特色。本研究从当前国内的地域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出发,主要从基本特征,元素转译,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人民的居住需求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而我国目前的居住建筑以商品住宅为主,存在功能单一、居住人群单一、户型空间固定不灵活等问题,这与当代人民的居住需求产生矛盾,批量化的住宅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民多元的生活需求是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新型的居住建筑应具有提升居住舒适度,构建良好城市环境的意义。良好的城市环境需要丰富的城市功能,
我国乡村区域老龄化日趋严重,到2035年,乡村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40%。与城市相比,受制于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乡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往往面临更严重威胁。在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升乡村建成环境的健康性和宜居性已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明确乡村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关系是开展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制仍有待明晰。本研究通过对乡村建成环境的物质空间特征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气污染问题已经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治理压力,实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能代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京津冀核心区是我国雾霾治理联动中的重要试点,本文以京津冀核心区为例,通过遥感反演2000~2019年的MCD19A2数据获得研究区AOD的时空变化,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宏观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城市作为自然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时刻面临多样化的灾害与扰动,城市在雨洪扰动下呈现极端的脆弱性。基于城市韧性理念的雨洪韧性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创新视角,构建科学的城市雨洪韧性评价体系,实现对城市雨洪韧性的精准认知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对于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风险应对能力与治理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的雨洪问题,在分析国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聚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聚落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孤立发展等问题制约着未来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冀东南地区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边缘,但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京津两市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远大于外溢效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县级行政区划密度高且普遍面临县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聚落空间体系畸形等问题、城乡聚落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
自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增多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导致居民碳排放占比逐年上升,探究建成环境与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空间低碳策略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区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充分认识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对于降低居民碳排放水平有很大帮助。然而,目前关于建成环境对居民碳排放的研究还存在很
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和完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社区商业设施作为生活圈公服体系构成中最贴近民生、塑造城市活力的组成部分,其整体配置水平与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和便捷程度密切相关。目前,针对社区商业设施的空间配置评价,尚未形成学界认可的适用于生活圈建设标准的高效率、标准化评估方法。本文基于生活圈视角,围绕社区商业设施空间配置评价及其优化策略展开研究,对于探索天津地区乃至普适性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社区商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探索适合天津发展的低碳模式,是保证天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低碳景观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承载了城市绿地中大部分的碳排放的社区公园,其景观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低碳景观的优化与研究。论文将社区公园分为公共活动类、休闲绿地类和自然生态类三种类型,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12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绿地植物、材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