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翻译语言对现代汉语演变的影响。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语言接触现象受到极大关注,Weinreich(1953)、Thomason和Kaufman(1988)等学者对语言接触理论做了积极探索。他们指出,语言接触包括直接语言接触和间接语言接触。现有研究表明直接语言接触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对语言演变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对于间接语言接触的研究却十分罕见。翻译语言作为一种间接语言,大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因此,作者试图探究翻译语言是否会对现代汉语的演变产生影响。为了探索翻译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作者借助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作者通过对大规模英汉历时平行语料库的检索,选取“A-de-AN”结构作为个案研究,因为“A-de-AN”结构的显著性分析表明:1919-1930的汉语原创库较之1911年前的原创库有极大显著性。换言之,“A-de-AN”结构在1919至1930年间发生了突变,而语言的突变不太可能源于语言内部因素。结合时代背景,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本大量涌入中国,那么翻译语言这一外部因素很可能是造成这种突变的主要原因。因此,作者提出假设——现代汉语中“A-de-AN”结构的演变受到了翻译语言的影响。最后,作者主要借助语义场理论、成分分析理论和搭配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数据,本文结论如下:第一,从语义搭配角度,现代汉语的“A-de-AN”结构自1919年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翻译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始于1919年,影响最明显的时期为1919年到1930年。从1950年到1965年间的影响急剧下降。从1990年至今,影响趋于稳定。研究数据显示,在近百年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共有九种不同的语义搭配类型对原创汉语产生了影响,而只有一种搭配类型的影响持续至今,即“[性格]+的+[动貌]”这一搭配类型。因此,我们认为翻译语言虽然对现代汉语有影响,但是其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是有限的。第三,Baker(1996)认为翻译语言倾向于使用规范化的表达,然而本文研究的结果对此提出质疑,因为翻译子库中的搭配类型数量远远大于原创子库。基于此,作者认为在语义搭配上,翻译语言并非遵循规范化原则,而是更具“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