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判查理一世是英国内战高潮阶段的重大政治事件。本文以审判的背景、过程及其政治文化效应为主要线索,考察审判前后英国主要政治集团君权观的变化。考察时段起于英国宗教改革,止于英格兰自由共和国时期(Free State and Commonwealth)。论文由引文、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文部分集中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有关审判查理一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根据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可大体上划分为主观叙述阶段和考辩式、多维度研究阶段。其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几个问题。即: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资料、时间断限、内战和君权观的定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和政治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审判查理一世的历史背景。第一节讨论英国内战前的绝对君权理论和异端君权理论。前者认为主权属于君主,强调“君权神授”、“国王不会犯错”、“不可反对暴君”等政治信条。后者则认为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具体表现为契约论、大众主权论和抵抗暴君论。后者在政治文化中虽然属于边缘理论,但为审判查理一世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考察“王在议会”君权观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政治实践。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王在议会”君权观潜藏着紧张关系,这要求君臣在政治实践中必须以和谐均衡为目标,而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逐步打破了君臣之间的平衡,臣民表达对君主不满的方式从最初的抗议或请愿转变为审判佞臣,这就为审判查理一世积累了政治和司法经验。论文第二章考察战争双方对“君主双重身体”的认识和对“杀人犯”的讨论。内战期间两大阵营对君主双重身体的认识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双方口诛笔伐的结果使查理一世蜕变为自然人,这为进一步谴责查理提供了理论契机。英国内战期间两大阵营对“杀人犯”和血罪的讨论使君主的神圣特质消失殆尽,“罪在国王”、“血债血偿”的呼声使审判成了顺理成章之举。论文第三章考察了审判与否的争论、审判过程及其政治文化效应。审判查理一世实质上是新旧君权观之间的激烈碰撞和较量,前者表现为以大众主权和契约论为主体的君权人授观,后者体现为以命定论和父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君权神授观。审判的结束并非新旧君权观博弈的终结,而是进一步对抗。结果,新君权观被提升为主流话语。但审判和处决查理一世激发了人们对君主及君主制的崇拜和向往。即便如此,君权观的变革仍旧在传统的复苏中留下了印记。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审判查理一世前后,英国人的君权观经历了如下变化:英国君主形象经历了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虽然审判后,君主形象又变得神圣,但无法改变其没落的事实。君主权威也从神授和不可分割,转变为“王在议会”混合君权观和大众主权观。英国君权观的变化与审判查理一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新君权观为审判查理一世提供了理论武器,并为之呐喊助威。反过来,审判查理一世践行了新君权观,巩固了后者在英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