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补血方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气阴两虚型)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j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阴补血方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气阴两虚型)透析中低血压(IDH)的临床疗效,及时防治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以此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使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以期提高其生存质量及延长其寿命。
  方法:
  1.病例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商丘市中医院、泌阳县及睢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每周平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3次,4h/次,并且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均维持长达6个月及以上。
  2.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临床研究开始前先进行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治疗上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①重组人促红素50iu/kg,3次/周;左卡尼汀1g,2次/周;②临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益气养阴补血方)。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标准,通过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辨证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体征,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选取证型符合气阴两虚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先,由医务工作人员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统一取患者右上肢测量患者的血压,记录治疗前、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的透析前、透析1h、透析2h、透析3h、透析4h的血压值,连续观察4周,进行平均动脉压差值的计算并对比。统计在观察时间内每位患者透析的总次数,并进行总数的计算,对比两组患者在观察时间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次数,并计算出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的有效率;其次,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的临床改变及治疗的有效率;最后,监测观察时间内患者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等疗效性指标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3.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描述。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经统计学分析,P=0.297>0.05,两组在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平均年龄为56.00±14.88,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2.60±11.73,经统计学分析,P=0.330>0.05,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原发病组成分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损害7例,多囊肾1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其他不明原因1例;对照组原发病组成分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损害1例,多囊肾4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其他不明原因4例;经统计学分析,P=0.096>0.05两组原发病组成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透析时间在6-24个月之内有15例,25-48个月之内有10例,49-72个月之内有3例,大于72个月的有2例;对照组透析时间在6-24个月之内有11例,25-48个月之内有12例,49-72个月之内有5例,大于72个月的有2例;经统计学分析,P=0.730>0.05,两组透析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受试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及透析时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构成上,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可比性。
  2.疗效指标:①治疗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0.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对照组,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时间内,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9.44%,治疗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8.89%,治疗组<对照组,P=0.00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Hb、ALB均升高,CRP均降低,但治疗组升高幅度(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④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6.67%,P=0.00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安全指标: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
  结论:益气养阴补血方可以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临床症候以及患者的营养和贫血状况;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通过详阅艾滋病及丙肝的相关文献,收集对比河南部分地区HIV/HCV合并感染者、单纯HIV感染者和单纯HCV感染者的相关信息,明确该地区HIV/HCV合并感染者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初步制定HIV/HCV合并感染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出有关艾滋病、丙肝、艾滋病合并丙肝感染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研究结合专家论证制定《HIV/HCV中医证候临床调
学位
研究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艾滋病的关键,证候理论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证候分类方法在中医治疗临床疾病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证候理论和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近年来并未取得明显进展,究其根本可能是仍然缺乏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代谢组学技术为中医证候标准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讨不同证候代谢轮廓差异,寻求差异代谢物中的相同点,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临床研究的科学依据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EGFR、EML4-ALK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根据辨证分型,指导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为中医药结合靶向治疗的客观研究提供临床辨证的参考依据,期待能为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方法:通过前期的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和临床观察,从重要性和确定性角度筛选指标,制定中医证候调查表
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的加快;高压力随着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也伴随高压力而出现。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发现:冠心病患者在长期的疾病困扰下,往往容易伴发情绪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较为常见。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心理因素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冠心病与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  目的:本课题主要是分析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观察消溶稳斑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深入探讨消溶稳斑方稳定和消退冠脉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  方法:依据纳入标准,临床拟收集6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等)治疗及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消溶稳斑方颗粒剂
目的: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探讨清热祛湿中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和预防肥胖症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二区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予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所入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给予基础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并停用其他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的药物。试验组运用中药颗粒剂干预;对照组选用包装、质量、味道、质感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168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OSAH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初步探讨其可能性高风险中医证候及分布特点,为中医药防治及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基础。  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9年0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患者168例。运用课题组前期文献调研及“德尔菲(Delphi )评价法”结合专家咨询拟定的《中青年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OSAHS患者病例报告表
目的:阳虚型心水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探析袁海波教授对阳虚型心水病的辨治思路,为治疗本病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提高中医药辨治阳虚型心水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攻读研究生期间跟师随诊,一方面,对袁老学术思想、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总结;另一方面,对袁老在2014年至2018年间亲诊的阳虚型心水病病案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将符合条件的病案的全部临床资料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对脾虚胃肠湿热证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型,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脾虚胃肠湿热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二甲双胍缓释片和半夏泻心汤加味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二甲双胍缓释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学位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收集肾穿刺病理证实为IMN的病例并分析评价不同治疗方案,以期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治的肾脏病理证实为IMN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制定统一的病例报告表,提取所需信息并对纳入病例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随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