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阴补血方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气阴两虚型)透析中低血压(IDH)的临床疗效,及时防治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以此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使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以期提高其生存质量及延长其寿命。
方法:
1.病例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商丘市中医院、泌阳县及睢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每周平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3次,4h/次,并且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均维持长达6个月及以上。
2.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临床研究开始前先进行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治疗上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①重组人促红素50iu/kg,3次/周;左卡尼汀1g,2次/周;②临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益气养阴补血方)。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标准,通过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辨证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体征,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选取证型符合气阴两虚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先,由医务工作人员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统一取患者右上肢测量患者的血压,记录治疗前、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的透析前、透析1h、透析2h、透析3h、透析4h的血压值,连续观察4周,进行平均动脉压差值的计算并对比。统计在观察时间内每位患者透析的总次数,并进行总数的计算,对比两组患者在观察时间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次数,并计算出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的有效率;其次,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的临床改变及治疗的有效率;最后,监测观察时间内患者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等疗效性指标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3.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描述。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经统计学分析,P=0.297>0.05,两组在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平均年龄为56.00±14.88,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2.60±11.73,经统计学分析,P=0.330>0.05,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原发病组成分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损害7例,多囊肾1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其他不明原因1例;对照组原发病组成分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损害1例,多囊肾4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其他不明原因4例;经统计学分析,P=0.096>0.05两组原发病组成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透析时间在6-24个月之内有15例,25-48个月之内有10例,49-72个月之内有3例,大于72个月的有2例;对照组透析时间在6-24个月之内有11例,25-48个月之内有12例,49-72个月之内有5例,大于72个月的有2例;经统计学分析,P=0.730>0.05,两组透析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受试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及透析时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构成上,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可比性。
2.疗效指标:①治疗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0.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对照组,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时间内,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9.44%,治疗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8.89%,治疗组<对照组,P=0.00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Hb、ALB均升高,CRP均降低,但治疗组升高幅度(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④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6.67%,P=0.00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安全指标: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
结论:益气养阴补血方可以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临床症候以及患者的营养和贫血状况;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方法:
1.病例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商丘市中医院、泌阳县及睢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每周平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3次,4h/次,并且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均维持长达6个月及以上。
2.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临床研究开始前先进行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治疗上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①重组人促红素50iu/kg,3次/周;左卡尼汀1g,2次/周;②临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益气养阴补血方)。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标准,通过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辨证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体征,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选取证型符合气阴两虚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先,由医务工作人员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统一取患者右上肢测量患者的血压,记录治疗前、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的透析前、透析1h、透析2h、透析3h、透析4h的血压值,连续观察4周,进行平均动脉压差值的计算并对比。统计在观察时间内每位患者透析的总次数,并进行总数的计算,对比两组患者在观察时间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次数,并计算出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的有效率;其次,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的临床改变及治疗的有效率;最后,监测观察时间内患者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等疗效性指标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3.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描述。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经统计学分析,P=0.297>0.05,两组在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平均年龄为56.00±14.88,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2.60±11.73,经统计学分析,P=0.330>0.05,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原发病组成分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损害7例,多囊肾1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其他不明原因1例;对照组原发病组成分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损害1例,多囊肾4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其他不明原因4例;经统计学分析,P=0.096>0.05两组原发病组成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透析时间在6-24个月之内有15例,25-48个月之内有10例,49-72个月之内有3例,大于72个月的有2例;对照组透析时间在6-24个月之内有11例,25-48个月之内有12例,49-72个月之内有5例,大于72个月的有2例;经统计学分析,P=0.730>0.05,两组透析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受试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及透析时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构成上,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可比性。
2.疗效指标:①治疗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0.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对照组,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时间内,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9.44%,治疗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8.89%,治疗组<对照组,P=0.00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Hb、ALB均升高,CRP均降低,但治疗组升高幅度(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④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6.67%,P=0.00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安全指标: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
结论:益气养阴补血方可以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临床症候以及患者的营养和贫血状况;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