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的加快;高压力随着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也伴随高压力而出现。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发现:冠心病患者在长期的疾病困扰下,往往容易伴发情绪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较为常见。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心理因素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冠心病与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
目的:本课题主要是分析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因素,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睡眠质量情况,以找到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中医证候及睡眠质量的分布特点,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相关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2月25日期间郑州市中医院住院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共211例,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采集临床信息以进行中医辨证;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分,以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以评定被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特征、相关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焦虑抑郁程度、睡眠质量等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本课题共收集病例数2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焦虑程度分布情况为:伴有轻度焦虑状态的患者共计60人,占28.43%;伴有中度焦虑状态的患者共计96人,占45.50%;伴有重度焦虑状态的患者共计55人,占26.07%;
抑郁程度分布情况为:正常患者共7例,占总人数的3.32%;可能有抑郁者共103例,占总人数的48.82%;肯定有抑郁者共89例,占总人数的42.18%;严重抑郁者共12例,占总人数的5.69%;
睡眠质量情况为:睡眠质量一般的共24例,占总人数的11.38%、睡眠质量较差的共94例,占总人数的44.55%、睡眠质量很差的共93例,占总人数的44.08%。
性别及伴发慢性胃炎的情况为:男性76例,占总人数的36.02%;女性135例,占总人数的63.9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1.78。伴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有105例,占比为49.76%,约一半的患者伴发有慢性胃炎。
常见临床症状为:失眠、胸闷、喜太息、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胸痛、心悸、忧思郁闷、头身困重、气短;常见舌象为:舌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病位主要在心、肝,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血瘀、气郁、气滞、气虚、脾虚、火证、阳虚、阴虚、痰浊。
常见中医证候按照例数、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心血瘀阻(44,20.85%)、肝气郁结(32,15.17%)、气滞血瘀(27,12.80%)、阴虚肝郁(25,11.85%)、肝郁脾虚(18,8.53%)、气虚血瘀(17,8.06%)。
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冠心病病史长短,气滞血瘀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病史时间较长;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BMI,阴虚肝郁证、气虚血瘀证分别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气滞血瘀证患者的BMI值较大;焦虑量表总分越大,焦虑程度越重,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分别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焦虑程度较重;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抑郁量表总分,气滞血瘀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肝郁脾虚证患者的抑郁程度较重;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总分比较,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结论:
1.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比抑郁程度重,以焦虑症状为主;
2.女性、高龄、脑力劳动、睡眠障碍可能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的发生;冠心病病史年数集中于6-10年,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证候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3.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集中分布于:心血瘀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阴虚肝郁、肝郁脾虚、气虚血瘀;病位在心、肝,与脾、肾关系密切,证候要素以血瘀、气郁、气滞、气虚为主,病机变化可能与气机运动关系密切;
4.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失眠、胸闷、喜太息、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胸痛、忧思郁闷;
5.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睡眠障碍与该疾病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6.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常见中医证候组间比较: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冠心病病史年数较长;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体重指数较大;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更重;常见中医证候组间患者的年龄和睡眠质量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0.05。
目的:本课题主要是分析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因素,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睡眠质量情况,以找到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中医证候及睡眠质量的分布特点,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相关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2月25日期间郑州市中医院住院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共211例,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采集临床信息以进行中医辨证;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分,以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以评定被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特征、相关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焦虑抑郁程度、睡眠质量等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本课题共收集病例数2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焦虑程度分布情况为:伴有轻度焦虑状态的患者共计60人,占28.43%;伴有中度焦虑状态的患者共计96人,占45.50%;伴有重度焦虑状态的患者共计55人,占26.07%;
抑郁程度分布情况为:正常患者共7例,占总人数的3.32%;可能有抑郁者共103例,占总人数的48.82%;肯定有抑郁者共89例,占总人数的42.18%;严重抑郁者共12例,占总人数的5.69%;
睡眠质量情况为:睡眠质量一般的共24例,占总人数的11.38%、睡眠质量较差的共94例,占总人数的44.55%、睡眠质量很差的共93例,占总人数的44.08%。
性别及伴发慢性胃炎的情况为:男性76例,占总人数的36.02%;女性135例,占总人数的63.9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1.78。伴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有105例,占比为49.76%,约一半的患者伴发有慢性胃炎。
常见临床症状为:失眠、胸闷、喜太息、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胸痛、心悸、忧思郁闷、头身困重、气短;常见舌象为:舌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病位主要在心、肝,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血瘀、气郁、气滞、气虚、脾虚、火证、阳虚、阴虚、痰浊。
常见中医证候按照例数、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心血瘀阻(44,20.85%)、肝气郁结(32,15.17%)、气滞血瘀(27,12.80%)、阴虚肝郁(25,11.85%)、肝郁脾虚(18,8.53%)、气虚血瘀(17,8.06%)。
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冠心病病史长短,气滞血瘀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病史时间较长;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BMI,阴虚肝郁证、气虚血瘀证分别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气滞血瘀证患者的BMI值较大;焦虑量表总分越大,焦虑程度越重,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分别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焦虑程度较重;比较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抑郁量表总分,气滞血瘀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肝郁脾虚证患者的抑郁程度较重;常见证候组间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总分比较,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结论:
1.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比抑郁程度重,以焦虑症状为主;
2.女性、高龄、脑力劳动、睡眠障碍可能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的发生;冠心病病史年数集中于6-10年,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证候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3.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集中分布于:心血瘀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阴虚肝郁、肝郁脾虚、气虚血瘀;病位在心、肝,与脾、肾关系密切,证候要素以血瘀、气郁、气滞、气虚为主,病机变化可能与气机运动关系密切;
4.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失眠、胸闷、喜太息、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胸痛、忧思郁闷;
5.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睡眠障碍与该疾病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6.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常见中医证候组间比较: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冠心病病史年数较长;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体重指数较大;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更重;常见中医证候组间患者的年龄和睡眠质量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