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故事》连贯机制的认知诗学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比(1928-)的独幕剧《动物园故事》(1958)以荒诞的人物、荒诞的结构以及怪诞的指称为特点,揭露了人类世界的异化现象。戏剧的荒诞性和怪诞的语言现象阻碍读者对该戏剧文本的连贯认知。前人对该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主题、象征以及哲学基础的阐释,文体学研究零星可见。目前尚未有学者从认知诗学角度研究该戏剧。认知诗学将文学视为一个过程而非产物,强调文本和语境的互动,为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认知诗学注重读者的表征过程,为《动物园故事》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文本视角,转变以往对该戏剧相关元素的静态研究模式。尽管《动物园故事》的荒诞性不利于读者的连贯认知,但是该戏剧仍然被解读。由此推断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含着一种连贯机制。本文以认知诗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为主,以混成理论为辅,探究《动物园故事》的认知连贯机制。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戏剧叙事结构的不连贯性。利用文本世界理论对戏剧的节选片段进行研究发现两个叙事特点。一是人物对话的不连贯性;二是双层叙事模型。双层叙事模型包括舞台世界和小说世界两个层面。舞台世界的构建依据是戏剧文本中的舞台指令,小说世界的构建依据来自人物对话。不连贯性和双层叙事模型阻碍读者阅读的认知连贯。第二部分探究戏剧的隐性连贯机制。通过文本世界理论研究人物世界发现其对戏剧文本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园”这一隐喻指称对人物世界的构建具有决定作用。第三部分通过混成理论探讨隐喻指称“动物园”的意义,发现该戏剧旨在揭露人类世界的异化现象并呼吁人类互相关爱与理解。本研究发现,该戏剧中不连贯的人物对话与双层叙事结构的认知建构基于剧中人物杰利的幻想世界和彼得的假装世界。其次,隐喻指称“动物园”不但增进读者对戏剧的连贯认知而且有助于读者对戏剧主题的构建。本研究不但弥补了从认知角度研究《动物园故事》的空缺而且为其它荒诞派戏剧的研究带来启示。
其他文献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它以“道”为核心,区区五千言,内容却涵盖了宇宙论、认识论、辩证论、人生论、政治论、语言论、审美论甚
约瑟夫·康拉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吉姆、库尔茨、拉佐莫夫、詹姆斯·韦特、诺斯托罗莫、查尔斯·古尔德等,大多具有双重的人格:善与恶,爱与恨,罪与罚,忠诚与背叛,理想与虚幻,卑鄙与
自我修正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同一话轮内,说话者自己意识到了失误源,自己启动、自己进行修正的一类修正。本文是基于语料库的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的自我修正的研究,旨在
本研究旨在探析男女两性性别在广告语篇中的形象。在各种媒体形式中,选择了英国流行杂志E11e和Maxim中60个广告作为分析对象,其中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话题,如食物、体育活动
本文对习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对目前译界存在的有关文化的不同观点和理论进行综述,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