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应用汗出速率动态检测的方法对产后汗证进行客观测评,为产后汗证和正常产褥期汗出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研究设计:①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用以描述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某一疾病的临床特征或发生、发展情况。②研究对象:观察病例来源于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山东省警官总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及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共观察产妇62例。③信息采集:制定受试者信息采集表,采集姓名、性别、年龄、孕产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接受检测时的多汗症状、多汗相关症状(神疲、懒言、乏力等)、舌象、脉象等产后汗证相关信息,于分娩后第14天采集随诊信息,并据此予以产后汗证诊断或正常褥汗诊断。④样本分组:根据西医学对正常产褥期汗出的定义和中医学产后汗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本研究将所有受试者划分为以下2组:a.正常组:截止至随访时,受试者已无汗出增多主诉,接受汗出检测时存在的多汗症状于分娩后7天内全部消失或明显缓解;b.产后汗证组:截止至随访时,受试者仍有汗出增多主诉,接受汗出检测时存在的多汗症状于分娩后7天内未见明显缓解。⑤检测仪器:本研究采用课题组与北京国浩传感器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汗出量动态检测仪,该仪器能够对汗出速率实施测量精度为0.01μg/cm2/s的动态、无创检测。⑥检测方法:检测部位:前臂内侧肘横纹下2-5cm。检测条件:受试者着统一棉布单衣,室温28±1℃,湿度30%-50%,无明显空气流动,受试环境平稳、安静。检测时间:分娩后1天至7天住院期间内。检测步骤:a.测试人员向受试者宣讲检测目的、意义、步骤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情绪,帮助将探头固定至检测部位,嘱受试者在检测过程中取静息态、仰卧位;b.开启汗出量动态检测仪,将通气流速调节至500ml/min:c.点击触屏“开始检测”、“开始记录”按钮,仪器开始检测并自动记录数据;d.连续检测静息状态5min(下文称“静息期”):e.检测进行至第5分钟时嘱受试者一次性饮用50℃温水200ml,诱发多汗症状;f.继续检测汗出诱发状态5min(下文称“诱发期”);g.检测时满后取下探头,导出检测数据,关机并告知受试者检测结束。⑦数据处理及参数提取:针对汗出速率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及非线性处理,其中线性部分包括汗出速率于静息期和诱发期的算数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算数均值、变异系数的诱发期/静息期比值,非线性部分包括汗出速率Poincare散点图的短轴直径(SD1)、长轴直径(SD2)和中心位置(OC)。⑧统计学分析:a.对两组受试者多汗症状主诉以及中医证型分别进行Z2检验,以发现产后汗证组多汗症状发生率以及某些特定中医证型的发病率是否具有特异性,能否据此与正常组受试者予以区分。b.对两组实验数据(汗出速率原始数据和Poincare散点图的SD1、SD2、OC)的均值、变异系数及其诱发期/静息期比值进行正态性检验以明确其分布特点,并根据其分布特点分别予以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发现产后汗证的特异性汗出速率参数。研究结果:①本研究共检测受试者62例,其中经随访确诊为产后汗证者21例,占33.9%,确诊为正常产褥期汗出者41例,占66.1%。②正常组有多汗主诉者共38例,占92.7%,产后汗证组有多汗主诉者共21例,占100%,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受试者构成气虚证诊断者共23例,占56.1%,构成阴虚证诊断者共21例,占51.20%,构成实热证诊断者共5例,占12.2%,产后汗证组受试者构成气虚证诊断者共13例,占61.9%,构成阴虚证诊断者共11例,占52.4%,构成实热证诊断者共4例,占19.0%,上述三种主要证型的发生率在两组受试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证:X2=0.0075,p=0.9936;阴虚证:X2=0.0075,p=0.9310;实热证:校正名X2=0.1184,p=0.7308)。③经正态性检验可见受试者关于汗出速率的各项检测结果离散度较大,不呈典型的正态分布,故下文均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的形式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并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④产妇产褥早期汗出速率为1.46(1.22,1.74)μg/cm2/s,显著高于非孕产人群的正常生理性汗出(0.20-0.33μg/cm2/s)。⑤正常组受试者静息期汗出速率1.29(1.20,1.69)μg/cm2/s,诱发期汗出速率1.31(1.19,1.62)μg/cm2/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后汗证组受试者静息期汗出速率1.65(1.46,2.30)μg/cm2/s,诱发期汗出速率2.23(1.91,2.97)μg/c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汗证组受试者的静息期及诱发期汗出速率均高于正常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汗证组受试者诱发期与静息期汗出速率比值1.28(1.07,1.39),高于正常组受试者的0.99(0.96,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正常组受试者静息期汗出速率变异系数1.83%(1.46%,2.93%),诱发期汗出速率变异系数2.39%(1.75%,3.5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后汗证组受试者静息期汗出速率变异系数6.18%(3.88%,10.29%),诱发期汗出速率变异系数13.33%(9.11%,19.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汗证组受试者静息期与诱发期的汗出速率变异系数均高于正常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汗证组受试者诱发期与静息期汗出速率变异系数比值1.94(1.19,6.01),高于正常组受试者的1.13(0.83,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⑦Poincare散点图分析中,正常组受试者SD1为15.80(12.20,17.60) ng/cm2/s, SD2为42.40(27.25,95.40) ng/cm2/s, OC为 1923.05(1697.27,2385.85) ng/cm2/s;产后汗证组受试者SD1为23.20(15.95,41.10) ng/cm2/s, SD2为343.60(169.60,534.00) ng/cm2/s,OC为2953.73(2343.99,4039.98)ng/cm2/s,产后汗证组受试者3项参数均高于正常组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产妇于产褥早期普遍出现汗出增多现象,妊娠或分娩行为引起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以及机体多系统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与该现象基本呈同相变化,可能是诱发汗出增多的主要神经-内分泌因素。其中,产后汗证在产妇群体中发病率可达33%左右,并非稀发疾病,可能是上述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②由于临床四诊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宏观性,以及产后汗证诊断标准主要依赖于多汗症状的病程进展,因此通过汗出增多主诉或临床辩证分型往往不能在产褥早期对产后汗证和正常产褥期汗出进行有效鉴别。③汗出速率动态检测方法可以对受试者汗出速率实现精度为0.01μg/cm2/s的连续、动态、无创检测,在此基础上绘制的汗出速率曲线图以及Poincare散点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受试者的汗出速率变化情况,从中提取的汗出速率算数均值、变异系数以及散点图短轴直径、长轴直径、中心位置等参数可以用于产后汗证的客观测评并将其与正常产褥期汗出进行早期鉴别。④产后汗证组受试者静息期、诱发期汗出速率均值、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受试者,汗出速率均值及变异系数的诱发期/静息期比值亦明显高于正常组受试者,说明产后汗证患者除了汗出量较正常褥汗更多以外,汗出速率稳定性下降是其重要特征,该特征的出现可能反映了产后汗证患者支配汗腺泌汗活动的胆碱能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紊乱。⑤产后汗证组受试者汗出速率Poincare散点图中心位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右上方偏移,OC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受试者,说明产后汗证患者的汗出速率高于正常褥汗汗出速率。⑥产后汗证组受试者汗出速率Poincare散点图SD1、SD2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受试者,说明产后汗证患者的汗出速率变异性高于正常褥汗,且包含相对高频变异和相对低频变异两种成分。其中相对高频的变异成分也许是泌汗神经功能稳定性下降的外在表现,而相对低频成份也许与机体内分泌调节的稳定性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