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AVC/H.264视频编码器的功耗-码率-失真模型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is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崛起、无线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以及具有多媒体处理能力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在无线移动环境下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已经成为第三代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目前无线多媒体终端处理器相对台式机或专业设备在计算处理能力上的不足,以及处理器功耗约束性问题已成为限制移动多媒体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线移动环境下复杂度可分级联合功率率失真模型(No. 60572063)”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广义率失真理论及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No. 20040487009)”的联合资助下,分析了典型的视频编码系统的编码能耗机制,并把能量消耗引入到传统的视频编码率失真分析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参数化的功耗-码率-失真三维分析模型,并通过AVC/H.264视频编码器验证了该三维模型的准确性,目的是将该功耗-码率-失真模型作为无线移动环境下视频通信以及终端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的理论指导,从而保证在终端功率受限的约束情况下,尽可能延长终端使用时间,使视频数据达到视频质量、信道带宽和功率耗损动态平衡的最优,为解决视频编码系统的最优化参数配置和资源分配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一.首先由功耗与编码算法复杂度的对应关系,明确了实现功耗控制的手段是控制算法的复杂度,定义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作为实际功耗的表征参量。然后重点分析了典型视频编码系统的主要技术模块,以及这些技术模块对编码功耗的影响,通过将各编码主要技术模块的功耗模型化,建立了一参数化的视频编码器功耗模型,并选取码率和帧内刷新率作为该模型的主要控制参数。最后通过在H.264的JM12.0编码参考软件上对foreman.qcif、stefan.qcif、paris.qcif、container.qcif测试序列进行大量的实验统计,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二.分析了视频编码器的率失真特性,选取了一性能优良的率失真模型,并将建立的功耗模型引入到该率失真模型中,建立起功耗-码率-失真三维分析模型。三.在该三维模型框架内,分析了视频编码器功耗、码率、失真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讨论了该三维模型的优化控制问题。在该功耗-码率-失真模型框架下,视频编码器优化问题主要集中为:一是在给定的编码功耗层级上,寻求最优的控制参数,使得编码后的失真最小;二是在一定的失真层级上,选取最优的控制参数,使得编码处理的功耗最小。
其他文献
本课题是电子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要理论根据和指导原则,应用微电子技术,设计的采集和处理大鼠中枢神经信号的系统,借助于神经生物学和
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像压缩的基础知识、图像压缩编码理论、常用于嵌入式编码的小波变换和用于去图像中相关性的K-L变换以及嵌入式编码理论基础知识;接着通过对彩色图像在空域及
超短波跳频通信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任意选址等优点而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跳频系统需要传输大量数据信息,传统调制方式由于频谱利用率不高而不适合跳频系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视频监控也在快速的发展,而且智能视频监控是计算机视觉中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图像中目标的检测、定位和跟踪,而目前多摄像机下目标的空间定位技术也是目标定
面对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以及数字信息的安全传输等是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数字水印技术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和最具发展潜力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移动终端的普及,无线视频媒体成为了一个应用研究热点。最新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兼具良好的压缩效率和网络适应性,非常适合成为无线
论文阐述了国内外的防窃电技术、CDMA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图像压缩技术的应用、发展及研究现状,设计实现了一种利用CDMA无线分组数据通信技术传输用电监视数据和图片的硬件电路和管理软件,通过用电监视和窃电现场证据的获取,达到了增强防窃电的目的;系统同时还为自动抄表提供了透明传输通道,扩展了应用范围。采用CDMA网络的简单IP分组数据组网方式,设计了以CDMA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和单片机为核心的远程终端硬件
论文以喷绘机的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FPGA技术,开发了一种高速、高精度喷绘机控制系统,其中包括USB 2.0数据传输、光栅检测、图像处理等技术。系统通过了仿真和测试,并得到了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来处理办公流程,以网络为平台的办公方式凭借其优质、高效、快捷和安全的服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各种各样的办公
在雷达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为了检测雷达系统的性能,需要进行样机试验。然而有些情况下真实的雷达回波信息很难获得,此时需要对雷达工作环境进行建模,因此对雷达环境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