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大田进行。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212。试验设置2个土壤肥力不同的处理,A土壤肥力处理和B土壤肥力处理,研究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耗水特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A处理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播种至拔节期和开花至成熟期阶段耗水量及日耗水量均显著高于B处理。全生育期60-1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为A处理显著高于B处理。2不同土壤肥力对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A处理净光合速率在开花后21d、28d和35d均显著高于B处理。蒸腾速率在花后7d、14d、21d、28d和35d均显著高于B处理。气孔导度在花后14d、21d、28d和35d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花后28d和35d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在开花后21d、28d和35d显著高于B处理。花后28和35d,A处理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旗叶电子传递速率在花后14d、21d、28d和35d均显著高于B处理。花后28d和35d,A处理光化学猝灭系数显著高于B处理。花后21d、28d和35d,A处理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B处理。孕穗期、开花期、开花后21d、28d和35d,A处理小麦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花后0d、7d、14d、21d、28d和35d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均显著高于B处理,透射率显著低于B处理。A处理拔节期、开花期、花后12d、花后24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干物质在籽粒、穗轴+颖壳、叶、茎+叶鞘中的分配量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B处理。开花后28d和35d,A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高于B处理。3不同土壤肥力对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A处理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成熟期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量显著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期0-1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B处理,成熟期4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B处理。4不同土壤肥力对旗叶衰老特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开花后21d、28d和35d,A处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B处理。开花后14d、21d、28d和35d,A处理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B处理。A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开花后21d、28d和35d均显著高于B处理。5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两处理小麦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A处理最高,A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B处理。本试验条件下,土壤肥力高的A处理是高产的、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