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中由于咀嚼、刷牙等对牙齿机械性的摩擦,常可造成牙本质的缺损,称为磨损(abrasion)。这类磨损主要见于恒牙牙尖及切缘、邻面接触点和唇侧牙颈部。因牙颈部的磨损成楔形,故称为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颈部牙本质在慢性刺激后可发生防御或反应性的变化,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同时,管周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矿物盐沉积。因此,在病损的牙颈部形成了非龋性硬化牙本质(non-caries sclerotic dentin)。由于硬化牙本质表面矿化程度高,充填物粘结比较困难,临床上常出现树脂充填体脱落等情况。本实验旨在使用不同表面预处理方法改变正常牙本质及硬化牙本质的表面状况,对其微拉伸粘结强度及粘结表面情况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临床上硬化牙本质的粘结修复提供一定的基础实验指导。目的:不同表面预处理对正常牙本质和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微拉伸粘结强度、粘结界面微观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方法:收集离体牙80颗,其中40颗为因牙周病拔除且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前磨牙,根据北卡罗来纳牙本质硬化分级选择3级以上,作为实验组(S)。另外40颗为因牙周病或正畸拔除的正常前磨牙作为对照组(N)。每组再随机分为8小组(N1-N8,S1-S8)。预处理方法分别为蒸馏水(对照组),35%磷酸凝胶30s,5%NaClO 溶液 60s,15%EDTA 凝胶 60s,15%EDTA 凝胶 60s+5%NaClO 溶液 60s,15%EDTA 凝胶 60s+10%NaClO 溶液 60s,35%磷酸凝胶 30s+5%NaClO溶液 60s,35%磷酸凝胶 30s+10%NaClO 溶液 60s。选择 AdperTM Easy One一步法自酸蚀粘结剂,3MFiltek Z250(A3)复合树脂进行充填并固化,24 h后片切制作微拉伸粘结试件,测试拉伸粘结强度和断裂模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预处理后形态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正常牙本质组多重比较采用SNK法,硬化牙本质组多重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资料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断裂模式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微拉伸粘结强度测试发现:空白对照组,硬化牙本质的粘结强度低于正常牙本质(P<0.05)。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经35%磷酸酸蚀/5%次氯酸钠预处理后,硬化牙本质的粘结强度仍低于正常牙本质(P<0.05)。经15%EDTA预处理后,硬化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明显提高(P<0.05),而正常牙本质无明显改变(P>0.05)。35%磷酸+5%次氯酸钠及35%磷酸+10%次氯酸钠预处理后,硬化牙本质的粘结强度高于正常牙本质,但35%磷酸+5%次氯酸钠预处理后两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牙本质经35%磷酸预酸蚀、35%磷酸+5%次氯酸钠、35%磷酸+10%次氯酸钠三种处理方法后,粘结强度均有明显增高,与未处理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硬化牙本质经35%磷酸+10%次氯酸钠处理后,粘结强度明显提高,与各个硬化牙本质预处理组(35%磷酸+5%次氯酸钠组以外)及未处理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多样本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牙本质类型及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所产生的断裂模式发生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正常牙本质对照组牙本质表面覆盖玷污层,可见散在裂纹;硬化牙本质对照组牙本质表面可见细小而丰富的沟槽。磷酸酸蚀可以去除表面污染层,正常牙本质表面观察到相比硬化牙本质更大直径开放的牙本质小管,硬化牙本质表面可见管周牙本质,且能观察到矿化晶柱从牙本质小管中挤压出。15%EDTA处理后正常牙本质表面可见开放牙本质小管,硬化牙本质部分去矿化。EDTA+NaClO预处理,正常和硬化牙本质的表面粗糙度增加。35%磷酸+5%次氯酸钠、35%磷酸+10%次氯酸钠处理可去除正常及硬化牙本质表面玷污层,且牙本质小管开放明显,硬化牙本质的表面相对凹凸不平。结论:35%磷酸预酸蚀、35%磷酸+5%次氯酸钠、35%磷酸+10%次氯酸钠预处理均可提高一步法自酸蚀粘结剂对正常牙本质的微拉伸粘结强度。35%磷酸+5%次氯酸钠、35%磷酸+10%次氯酸钠预处理比35%磷酸及15%EDTA更显著地增强硬化牙本质的微拉伸粘结强度。35%磷酸对硬化牙本质的去矿化效果不及正常牙本质;15%EDTA对硬化牙本质有一定的脱矿作用。35%磷酸+5%次氯酸钠、35%磷酸+10%次氯酸钠对正常牙本质、硬化牙本质的去矿化及开放牙本质小管的作用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