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的陂塘、环境与社会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三角洲因特殊的地形地貌,区域内虽水道纵横交错,然也是台地、丘陵遍布之区。以往学者较多关注的是三角洲的堤、围等水利设施,而往往忽略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陂、塘、堰等水利建设的研究。早至汉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陂塘设施的出现,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而逐渐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区域。本文从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史出发,以明清至民国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概述此一时期珠江三角洲陂塘的修筑情况,阐述陂塘的建筑特点,分析珠江三角洲特殊的陂塘管理模式,通过探讨陂塘的水利纠纷解决机制,进而对陂塘等水利设施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加以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雨热不均、地形多样、侵蚀构造的自然环境为陂塘建设与筑造提供了有力条件。珠江三角洲的陂塘建筑大多数因地制宜,具有防旱潦、利用地下水、使用车陂等特征。一方面,陂塘带来的灌溉水源有利于丘陵台地农业开发和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围绕着陂塘展开的无序农业开发也破坏了自然,造成了不利影响。明至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陂塘水利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加,陂塘发展再现繁荣是官方推动、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等原因共同推动的。而民国时期水利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也为陂塘发展提供了动力。珠江三角洲陂塘的修筑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明初大型陂塘主要由官修官管,小型陂塘则一般是民间自行修筑;不过至明中叶以后,官府不再直接介入陂塘的管理,大部分的陂塘转为民修民办。民国时期,官方又设立如水利合作社、水利协会等管理组织对陂塘加以管理。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清代以后因陂塘毁坏、私筑截水、分水不均等导致水利纠纷不断。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陂塘水利纠纷的方式,主要有官府提前介入、制定调解方式、民间自行调解等。民国时期番禺县的陂塘水利纠纷尤为严重,而横沙、茅冈两乡的陂塘水利纠纷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该个案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因环境变迁,乡村水利纠纷不断升级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水利纠纷时,始终发挥着纠纷协调与仲裁的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乡村宗族等地方权势力量,从民国政府施行的保甲制度、水利自治制度中也可以看到,国家虽力图加大对基层的有效管理,然而始终无法有效充分地管控乡村的社会现实。
其他文献
酶可与底物高特异性结合,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催化复杂的生化反应,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环境保护等行业。酶固定化一般可提高其稳定性。酶的共价、定向固定化使酶以确定的方向排列,利于保护酶催化功能,利于底物和活性中心结合。本实验使用目前制备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与巯基进行特异性反应的载体,将可被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修饰的短肽(SRP)或酰基载体蛋白(ACP)与目的蛋白融合(SRP-目的蛋白、ACP-
学位
蔗渣是生产生物燃料中最有前景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之一。然而,单独的蔗渣在高负荷发酵生产生物乙醇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季节供应的约束、发酵效率低以及工艺成本高等。甘蔗糖蜜和蔗渣都是蔗糖生产过程的副产品,作为一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具有良好的乙醇产能。菊叶薯蓣是热区能源植物和药用植物,可以和甘蔗在同一地区大面积种植和加工,其丰富的薯蓣渣(富含淀粉)可以和蔗渣同时获得。这三种原料由于其可及性的保障和相对
学位
水稻的穗型和粒型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性状,阐明调控其发育的分子机制和涉及的遗传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初步研究表明,OsPLATZ1参与调控水稻穗和籽粒发育,OsPLATZ2是OsPLATZ1的同源基因,且基因序列及表达谱均高度相似,提示两者可能具有类似功能。PLATZs是一类依赖于锌的DNA结合蛋白,具有转录调控作用。水稻PLATZs仅GL6/GS6(OsPLATZ2)作为粒长基因被报道,但具
学位
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宜园艺作物的生长。清末广东成立了全省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之后农业讲习所改办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园艺学科首次被列为一门教学课程,中山大学园艺学科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它的百年旅程。中山大学园艺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兴起时期(1910-1924年)、全面提升时期(1924-1937年)、辗转坚持时期(1937-1945年)、整顿发展时期(1945-1
学位
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 L.)重要的农艺性状,决定了水稻品种的地区和生长季节的适应性。Ehd1是水稻特有的抽穗期关键基因,整合了不同的上游信号,促进下游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表达,直接影响抽穗期。前期工作中,在粳稻Dongjin(DJ)和中花11(ZH11)中过量表达Ehd1,获得了OE-Ehd1(DJ)材料,及转基因沉默材料PD(DJ)与PZ(ZH11)。表型观察表明转基因
学位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药用植物,易栽培,分布广,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降血脂等功能。马齿苋的药用价值依赖其自身丰富的活性化学成分,但活性成分不易大量获得,且目前应用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于马齿苋的植株本身,对马齿苋内生菌领域的研发尚少。植物内生菌作为植物化学成分的新型来源途径,不仅能参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的合成,自身也能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
学位
为了探索既能增加稻田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进而减少病虫害发生,又能原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稻田间套作等复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边生产、边防控、边修复、边‘双减’”等“一石多鸟”的绿色生产目标,本研究开展了“水稻与水生花卉间作”三个方面的探索性实验:(1)水稻与再力花间作、水稻与菖蒲间作的大田实验,主要探讨间作对水稻病虫害及福寿螺的防控效应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2)四种水生花
学位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保证其产量的关键所在;作为最主要的单子叶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花粉的正常发育是保障水稻较高产量的基本前提。迄今为止,Os AGO1b和Os AGO18已被报道可以通过结合mi RNA或si RNA来参与调控水稻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和抗病毒防御等过程。但它们在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还不深入。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通过RNA干涉技术下调表达Os
学位
酸雨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微生物对全球碳氮平衡和全球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评估酸雨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影响,酸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目前仍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原状土柱培养实验,模拟不同酸度和频率的酸雨对农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去探究土壤温室气体对酸雨响应的相关机制。本实验
学位
明清的广州府地处如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热水条件充足,植物生长期长,十分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广州府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以前,广州府的粮食生产便初具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到了明清两代,广州府的粮食生产在前代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本文以“粮食作物”这一现代概念代替明清广州府地方志所作的定义“谷类”作物这一传统概念,对于广州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