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有关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仍有争议。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实验对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1.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的安全性问题。2.冠脉搭桥同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的近、中期临床疗效。3.干细胞移植后缺血区心肌的修复与再生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7月收治我科的心肌梗死病人,共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上述病人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多支冠脉病变,均有左前降支(LAD)病变,心电图提示有心肌梗死表现,彩超提示有左室壁的运动减弱区,心脏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正常,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左室下壁、后壁血流灌注不足,证实有心肌坏死区域存在。将入选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15例病人,对照组只行冠脉搭桥术(CABG),未予干细胞移植;移植组为冠脉搭桥同期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400μg-600μg皮下注射,每天一次,共用五到七天,最后一次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90分钟使用,目的在于动员干细胞,动员结束后,采用美国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G)过程中,完成冠状动脉端血管桥吻合后,将采集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分别经桥血管的近端和缺血区心肌组织心外膜下多点的方式注入心肌。观察患者在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患者术后近,中期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放射性核素显影原充盈缺损区有无新的血流灌注形成及其程度。结果: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及移植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为10例,其中APBSC动员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例数占移植患者总数的26.7%(4/15),APBSC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占13.3%(2/15), APBSC移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占26.7%(4/15)。术后1个月彩超显示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指标较各自术前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彩超显示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移植组LVEF、LVEDD等指标更优于单纯冠脉搭桥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放射性核素显影提示:两组患者原心肌缺血区域内均有新的灌注形成,移植组灌注改善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移植是安全可行的,比单纯搭桥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更好使患者的缺血梗死区心肌得到重新灌注,心肌细胞得到修复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