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患者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成为低频(1Hz)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高频(10Hz)刺激组(1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给予低频组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组及假rTMS组则给予患侧M1区10Hz的rTMS治疗;每个患者接受2周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从周一至周五,共计10次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病人的电生理指标与上肢的功能进行测量和评估,包含受累侧脑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量表上肢部分,并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①在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之前,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神经电生理学客观指标变化:经过2周的磁刺激治疗以后,各治疗小组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较前缩短(P<0.05);而且1Hz组与10Hz组和治疗前相比较缩短的较显著,与假rTMS组的评估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Hz组和10Hz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上肢功能改善:接受2周治疗后,3组患者的上肢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前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Hz组和10Hz组两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患者的患侧上肢MAS量表得分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频与高频rTMS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两者间疗效无显著差异。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患者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成为低频(1Hz)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高频(10Hz)刺激组(1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给予低频组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组及假rTMS组则给予患侧M1区10Hz的rTMS治疗;每个患者接受2周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从周一至周五,共计10次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病人的电生理指标与上肢的功能进行测量和评估,包含受累侧脑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量表上肢部分,并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①在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之前,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神经电生理学客观指标变化:经过2周的磁刺激治疗以后,各治疗小组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较前缩短(P<0.05);而且1Hz组与10Hz组和治疗前相比较缩短的较显著,与假rTMS组的评估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Hz组和10Hz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上肢功能改善:接受2周治疗后,3组患者的上肢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前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Hz组和10Hz组两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患者的患侧上肢MAS量表得分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频与高频rTMS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两者间疗效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