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和“道德”之间——阿伦特《心灵生活•思考》一书中的道德关切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西方一位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她在晚期重新回顾了她自己参与艾希曼审判的经历,艾希曼的“无思”特性和滔天罪行令她震惊,她开始质疑人类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判断能力是否依赖于“思考”能力,质疑“思考”能否限制人的恶行。怀着对“思考”的道德关切,阿伦特在《心灵生活·思考》一书中详细地探讨了“思考”及其道德意蕴。  本文以阿伦特的《心灵生活·思考》为依据,首先循着阿伦特这本著作的初衷——从心灵生活的领域中寻找平庸的艾希曼犯下弥天大罪的原因,通过再现艾希曼审判的情形,探讨“无思”的哲学蕴含。其次,本文反观了阿伦特的老师海德格尔,他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在纳粹统治时期误入歧途,同样罪不可恕,这使得我们必须划分海德格尔的“思”和阿伦特的“思考”。接下来,本文回到《心灵生活·思考》中阿伦特对“思考”进行的生动描述:“思考”犹如珀涅罗珀的织物,它无休止地追寻意义,却并不能赋予我们直接的行动力量。阿伦特将苏格拉底视为“思考”的典范,苏格拉底的三个比喻——牛虻、助产士、电鳐——揭示出“思考”能够产生道德副作用。  在本文的核心部分,我们集中探讨“思考”的道德意义,即“思考”活动如何避免人为恶。在阿伦特看来,“思考”通过两种途径产生道德效用。第一,“思考”作为我和我自己的内在对话,使我生活在我自己的在场之中,由此引起了一个自觉的意识——良心。第二,“思考”能够批判普遍性原则,释放我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与此同时,“思考”训练了想象力,我借此能够设想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消除自己的偏见,作出更合理的判断。  最后,通过反思阿伦特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批判,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阿伦特“思考”的道德关切的基本前提,揭示出她的这一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学位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阐述了他对于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深邃思想,创建了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
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愈加明显。如何化解双方的矛盾,实现调和与融通,从而符合人之精神需求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主题,也是两晋时期的葛洪直面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
罗钦顺是中国朱子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宋学代表人物,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还被一些学者视为气学家的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一笔,同时,也在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