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隐喻从古希腊时期一直被单纯视为修辞手法,替代论和对比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观点。直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隐喻研究才开始进入到语义研究领域,互动论在这一时期得以提出。70年代后,隐喻研究进入了黄金时期,开始向多学科研究发展。80年代后,隐喻开始逐渐往认知领域发展。我国的隐喻研究由来已久,却长期裹足不前,90年代后,国内当代语言学界才开始纷纷引进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利用,如今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在1989年莱考夫和特纳出版的专著《超越冷静的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中,作者提出诗性隐喻既然源于基本隐喻,则二者无本质上的区别。此观点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诗性隐喻不能等同于基本隐喻。另一方面,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唱作人鲍勃·迪伦,他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音乐诗人。本文以鲍勃·迪伦的作品为语料,以莱考夫提出的概念隐喻与诗性隐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试图对迪伦作品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定性分析,一方面旨在厘清概念隐喻与诗性隐喻的关系,同时论证迪伦作品中的诗性特点与功能。首先对隐喻与文体、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阐述,指出隐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以及基本隐喻与诗性隐喻的基本区别;同时还提出了诗性隐喻理解的基本要求。最后在概念隐喻和诗性隐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迪伦的作品,从特征与功能两个方面对其作品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一方面论证作品中诗性隐喻的特点,另一方面阐明歌词中的诗性隐喻具有的功能及其发挥。文章最后总结得出研究的主要发现。首先,作为非常规隐喻的一种,诗性隐喻独具原创性、不可能性下的真实性、美学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不可言喻性等特点,因此不应运用理解基本(概念)隐喻的方法来理解诗性隐喻;其次,鲍勃·迪伦的作品包含丰富的意象,擅于旁征博引,歌词中的隐喻发挥了诸如连贯、同情、评价、认知等诗性隐喻特有的功能,进而体现了歌词的诗性特点。文章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得出诗性隐喻的特性与功能,对厘清概念隐喻与诗性隐喻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肯定了鲍勃·迪伦作品中的诗性价值。其次,通过对诗性隐喻特点与功能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次研究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诗性隐喻的特点与功能的发掘仍然十分有限,定性分析尚存在疏漏浅显的地方。若有长时间细心观察配合以科学的方法必定能有更多发现。对此,文章最后针对上述局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望日后感兴趣的读者能进一步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