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起,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汇率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一国经济政策的主体成分,而且是保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就中国而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从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来看,似乎中国一直实行的都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尽管中国在1994年和2005年进行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汇改,但都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重新钉住美元,这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不符的,因此,中国在2010年启动了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
中国作为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经济金融改革向来都是备受瞩目的,此次新汇改也给海内外学者以及外汇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新的讨论焦点和研究热点。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人民币汇率所参照的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实际权重和改革后汇率机制的运行状况,不仅有利于应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对现行汇率制度造成的冲击及提高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消除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中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此外,在加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前提下保证其基本稳定,既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国家甚至全球金融安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的新汇改距今已有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6.8左右下降到了6.2左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小幅下降,但是,央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并没有公布一篮子货币的权重指标,这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仅仅在名义上参考了一篮子货币而在事实上仍钉住的美元?如果人民币确实参考了一篮子货币,那么货币篮子中具体包括了哪些货币以及这些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是多少?就中国国情而言,各篮子货币的权重是否为最优权重?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仔细钻研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汇率决定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随后,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并对人民币选择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原因和合理性作了详细的分析;其次,介绍了篮子货币实际权重和最优权重的测算方法,并作了详细的数学表述;再次,在限定篮子货币权重为非负的条件下,通过求解一个带有不等式约束的优化问题,对新汇改以来人民币参考的货币篮子中各币种的权重进行了新的测算,新方法发现,如果不允许货币篮子中存在卖空的货币,美元的权重并不像传统的测算方法中显现的那么高,篮子货币的权重事实上更加分散,此外,发现货币篮子中的货币成分是动态变化的,美元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成分主要集中在几种东南亚和东亚货币上,货币篮子呈现出二元化的模式,同时,将各货币权重的测算结果与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优权重进行了比较,并对结果作了详细的说明;最后,通过介绍新加坡和波兰汇率制度改革成功经验,对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实体经济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及汇率制度的具体操作方式。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对论文有一个大体的概括;其次,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其大体结构为,先对国内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汇率决定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梳理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路径,随即结合汇率制的利弊及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对中国选择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原因和合理性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与“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进行比较;第三,对两种权重测算方法进行描述,并据此构建了模型;第四,依据上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先对一篮子货币及数据选取做了一个简要介绍,然后根据第三部分所介绍的两种权重测算方法分别进行了权重测算;第五,对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成功经验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实证结果和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此外,本文的主要观点为:首先,新方法弥补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中简单的将具有负权重的货币从货币篮子中剔除而导致美元的权重被系统性高估的问题,从而使得货币篮子的权重更加分散,这也说明了人民币是“参考”的一篮子货币,并非“钉住”一篮子货币,这与官方的说法是一致的。其次,除了对整个时间段进行研究外,还运用滚动时间窗口的方法分时段的测算了货币篮子中各币种的权重,研究发现人民币参考的货币篮子中的货币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且大致呈现出二元化的模式:美元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另一主要成分来自于以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泰铢和新台币等为首的东南亚及东亚货币,除美元外的对汇率市场影响较大的货币,如欧元、日元、英镑、加元和澳大利亚元等在人民币参考的货币篮子中权重很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有限。再次,由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等方面原因,将对外贸易额的稳定作为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权重模型的主要政策目标,并适当考虑外债和FDI的因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为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
中国作为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经济金融改革向来都是备受瞩目的,此次新汇改也给海内外学者以及外汇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新的讨论焦点和研究热点。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人民币汇率所参照的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实际权重和改革后汇率机制的运行状况,不仅有利于应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对现行汇率制度造成的冲击及提高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消除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中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此外,在加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前提下保证其基本稳定,既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国家甚至全球金融安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的新汇改距今已有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6.8左右下降到了6.2左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小幅下降,但是,央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并没有公布一篮子货币的权重指标,这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仅仅在名义上参考了一篮子货币而在事实上仍钉住的美元?如果人民币确实参考了一篮子货币,那么货币篮子中具体包括了哪些货币以及这些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是多少?就中国国情而言,各篮子货币的权重是否为最优权重?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仔细钻研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汇率决定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随后,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并对人民币选择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原因和合理性作了详细的分析;其次,介绍了篮子货币实际权重和最优权重的测算方法,并作了详细的数学表述;再次,在限定篮子货币权重为非负的条件下,通过求解一个带有不等式约束的优化问题,对新汇改以来人民币参考的货币篮子中各币种的权重进行了新的测算,新方法发现,如果不允许货币篮子中存在卖空的货币,美元的权重并不像传统的测算方法中显现的那么高,篮子货币的权重事实上更加分散,此外,发现货币篮子中的货币成分是动态变化的,美元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成分主要集中在几种东南亚和东亚货币上,货币篮子呈现出二元化的模式,同时,将各货币权重的测算结果与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优权重进行了比较,并对结果作了详细的说明;最后,通过介绍新加坡和波兰汇率制度改革成功经验,对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实体经济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及汇率制度的具体操作方式。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对论文有一个大体的概括;其次,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其大体结构为,先对国内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汇率决定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梳理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路径,随即结合汇率制的利弊及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对中国选择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原因和合理性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与“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进行比较;第三,对两种权重测算方法进行描述,并据此构建了模型;第四,依据上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先对一篮子货币及数据选取做了一个简要介绍,然后根据第三部分所介绍的两种权重测算方法分别进行了权重测算;第五,对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成功经验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实证结果和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此外,本文的主要观点为:首先,新方法弥补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中简单的将具有负权重的货币从货币篮子中剔除而导致美元的权重被系统性高估的问题,从而使得货币篮子的权重更加分散,这也说明了人民币是“参考”的一篮子货币,并非“钉住”一篮子货币,这与官方的说法是一致的。其次,除了对整个时间段进行研究外,还运用滚动时间窗口的方法分时段的测算了货币篮子中各币种的权重,研究发现人民币参考的货币篮子中的货币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且大致呈现出二元化的模式:美元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另一主要成分来自于以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泰铢和新台币等为首的东南亚及东亚货币,除美元外的对汇率市场影响较大的货币,如欧元、日元、英镑、加元和澳大利亚元等在人民币参考的货币篮子中权重很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有限。再次,由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等方面原因,将对外贸易额的稳定作为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权重模型的主要政策目标,并适当考虑外债和FDI的因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为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