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三级医院临床护士睡眠质量的状况,探索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可能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改善临床护士的睡眠质量、促进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潍坊市三级医院的全体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抽样技术,先按综合与专科医院的比例数分层抽样,抽取三所医院:然后以三所医院临床护士的人数比例分层抽样,共对60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调查工具主要采用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一般健康问卷(GHQ-12)和自拟的三级医院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PSQI由19个项目构成,可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及日间功能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计分,累计各成分得分即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本次以PSQI总分7分为界,>7分为睡眠质量有问题,≤7分为睡眠质量没问题。GHQ-12由12个项目构成,可分为躯体症状、焦虑/担忧和抑郁3个维度。该量表的评分有4个等级,分别记为0-0-1-1,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对抽中的临床护士进行现场调查后,将原始资料录入整理,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对数据结构进行检验,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影响变量;然后对初步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改进变量间的共线性后,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进行筛选,建立并评价最优回归模型。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应用统计软件SAS8.2和SPSS13.0结合进行。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除去无法收集和修复的53份调查表,本次共有547份资料进入分析,资料利用率为91.17%。在研究的547人中,睡眠质量有问题的临床护士共157名(28.70%)。临床护士睡眠质量状况在年龄、婚姻状况、职位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学历、职称、科室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护士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睡眠质量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之间的相关性均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各解释变量与logit P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x3(抢救病人机会)与logit P之间为对数关系,而x18(每次锻炼时间)与logit P之间、x25(每周不吃早餐次数)与logit P之间均呈三次方关系。因而在分析中将x3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x18和x25则均以三次方的形式进入方程,其它自变量直接进入方程。按照α=0.15的水准,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33个可能影响因素中筛选出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对其进行共线性诊断后,未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共线性,因此直接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共筛选出8个变量,依次为:担心睡眠、抢救病人时情绪、业余学习因素、睡觉迟、作息不规律、家庭关系、工作强度、自评健康状况。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从护理管理者与护士个体两个层面来改善临床护士的睡眠质量。就护理管理者而言,应优化工作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加强护士睡眠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业务培训与考核效度;就护士个人而言,应正确认识睡眠,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应激能力,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