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的绿色清洁新能源。对于光伏产业而言,永恒不变追求的是低的制造成本和高的转换效率。当前,对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影响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表面的太阳光反射率。在硅片表面织构化可以显著降低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反射率。现在,太阳能电池单晶硅片的制绒已经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工艺,在工业化大生产制备单晶硅绒面时最常使用的是碱化学腐蚀法。在制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中,通常利用碱溶液对晶体硅(100)面和(111)面不同晶向的各向异性腐蚀特点,在单晶硅表面腐蚀制绒出类似于“金字塔”形状的绒面织构,使得入射光线可以在硅表面多次反射,从而提高硅表面对入射光线的吸收率,使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更高。本文研究之一是在Visua1 C++环境下,根据连续CA算法(原子方法)抽象了硅各向异性腐蚀模型,利用OpenGL技术(即“开放的图形程序接口”技术),建立了硅各向异性腐蚀的三维动态模拟系统,从微观角度模拟硅各向异性腐蚀的动态过程,并据此模拟系统,配合实验加以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还研究了在较短时间内,NaOH(氢氧化钠)+IPA(异丙醇)+制绒添加剂体系腐蚀制绒时的溶液组分、温度、时间和搅拌等因素对绒面织构的影响。发现金字塔绒面布满整个硅表面,且大小在3~5μm时,此时制作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最高。通过试验组合不同的制绒工艺参数,最终得到了适合天通公司工业化大生产需要,且成本和效率最佳的工艺:在含1.5wt%NaOH、6vol%IPA和0.4vol%制绒添加剂的溶液中,80℃恒温,对单晶硅片处理18min,即可制备出需要的绒面。实验还发现搅拌溶液有助于提高腐蚀反应速率,制绒前在新配溶液中加入0.25wt%Na2SiO3(硅酸钠),绒面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