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代码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一方面,社会文化从不同方面潜在地影响和制约着翻译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翻译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反映了民族文学的文化精神,在表现形式方面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和翻译文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影响甚至决定了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策略。社会文化尤其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译作选择。
社会文化和翻译文学的互动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地最为明显。众所周知,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伴随着政局的变动、社会体制的转变以及价值取向的转移,由此也导致了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转变。纵观中国历史,在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末民初,国运多舛,列强入侵,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在饱受列强侵略欺侮的同时,意识到要想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唯有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思想才能摆脱国运不济的困境。最具有号召力的当属梁启超引发的“小说界革命”和由他创办的《新小说》。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油然而生,同时,这一时期也属于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大革命”的专制主义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但是要想完全解除人们思想上的“固冰”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译林》的主办人李景端在创办初期,在选题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以想象的困难。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不可避免地印上了该时期的文化烙印。
尽管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研究较多,但研究者往往针对一个时期进行探讨,对两者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很少。因此笔者以清末民初的代表性期刊《新小说》(1902-1906)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本外国文学期刊杂志《译林》(1979-1989)为例进行探究。选择这两种杂志主要是因为二者都是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都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两者在源语国选择、翻译主题、翻译语言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所表露的文化选择意向和翻译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现特殊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微观生态,这有利于正确评价两个时期文学翻译的功绩和缺陷,并对丰富我国的文学翻译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翻译对中外文学关系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对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也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