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玻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BO)近似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它假设原子核的运动可以由单个BO绝热势能面来描述,从而忽略了电子态之间的非绝热耦合。然而,很多情况下非绝热耦合对分子碰撞动力学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分子碰撞中的非绝热耦合效应则普遍增强。目前,低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包括低温非绝热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非含时密耦(Time-Independen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BO)近似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它假设原子核的运动可以由单个BO绝热势能面来描述,从而忽略了电子态之间的非绝热耦合。然而,很多情况下非绝热耦合对分子碰撞动力学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分子碰撞中的非绝热耦合效应则普遍增强。目前,低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包括低温非绝热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非含时密耦(Time-Independent Close-Coupling,TICC)方法。然而,由于TICC方法在数值计算上的限制性,使其很难扩展到复杂的反应体系。相比于TICC方法,量子波包(Quantum Wave Packet,QWP)方法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可用于描述多原子体系的反应动力学。但是,常规的QWP方法很难应用到低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此,本文通过改进格点方法,发展了研究低温非绝热动力学的QWP方法。本文中,首先利用常规的QWP方法研究了Na(3p)+HD→Na H+D/Na D+H反应在较高温度下的非绝热动力学。由于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处于不同的电子态,因此反应过程中必然会通过非绝热耦合发生电子态跃迁。反应最小能量路径表明,该反应倾向于沿“插入”型反应路径发生。但是,QWP计算的结果表明该反应与经典绝热“插入”型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机理。通过比较绝热和非绝热计算的结果,发现该反应中的非绝热耦合会降低中间复合物的寿命。因此,尽管该反应沿“插入”型反应路径发生,但是不会像经典绝热“插入”型反应一样形成长寿命的复合物,而是入射的Na(3p)原子直接摘取H或D原子形成产物。最终,对该非绝热反应提出了“插入-摘取”反应机理。在低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QWP方法面临几个困难。一是由于低温下分子具有极长的德布罗意波长,计算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格点。二是低温下的波包具有很慢的移动速度,计算中需要很长的演化时间。为了将QWP方法应用到低温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本文对QWP计算中常用的L型格点进行了改进。在改进的L型格点方法中,总格点空间分成了相互作用区和渐进区,并对两个区域使用了不同数量的振动和转动基组。改进的L型格点方法在节省计算格点数量的同时提高了演化效率,从而成功将QWP方法扩展到低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利用QWP方法结合改进的L型格点,对非绝热H+Na D→Na(3s,3p)+HD反应在1~80 cm-1(约1~100 K)的碰撞能范围内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研究发现,在20~80 cm-1的碰撞能范围内,Na(3s)通道主要通过共线碰撞发生,而Na(3p)通道主要通过侧向碰撞发生。因此,H和Na D的相对碰撞角度对该非绝热反应的产物分支起着重要作用。当碰撞能低于20 cm-1时,Na(3s)和Na(3p)反应通道均由共振机理主导。此外,非绝热耦合在低温下会降低该反应的总反应性。在低温条件下,当碰撞分子处于电子激发态时,基于改进的L型格点的QWP计算将变得非常困难。为有效解决该困难,本文将总格点空间进一步分为相互作用区、渐进区和长程区(Interaction-Asymptotic-Long-range Regions,IALR),提出了一种研究低温条件下电子激发态反应非绝热动力学的IALR-QWP方法。在IALR-QWP方法中,对三个区域使用了不同数量的振动和转动基组函数,尤其在长程区中仅使用了对应反应物初始振转态的一个基组函数。从而,大大降低了散射维度上的格点数量对总计算量的影响。利用IALR-QWP方法,研究了低温条件下Li(2s,2p)+HF反应的非绝热动力学。研究发现,Li(2p)+HF反应中电子激发的能量在低温下能够有效增加反应性。对于Li(2s)+HF反应,非绝热耦合对反应的影响很小,主要使反应几率出现较小的能移,并且在低温下非绝热耦合效应不会得到增强。此外,本文将IALR-QWP方法进一步扩展到非弹性散射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三种典型的碰撞体系,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准确描述低温下分子非弹性散射的绝热和非绝热动力学。本文着重研究了IALR-QWP方法在低温动力学计算中的效率和准确性。由于IALR-QWP方法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因此可以用于研究更为复杂的碰撞体系在低温下的非绝热动力学。
其他文献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是实现两者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对两者共热解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制认识尚不充足。本论文从认识煤与生物质单独热解行为入手,利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过程参数对煤和生物质单独热解产物分布与焦油组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设计搭建的原位热解-双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Py-EI/VUVPI-TOFMS)研究了煤和生物质单独热解初级挥发物的逸出及二次演变行为;选用生物质基本组分为研究对象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设备,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优点,在诸多领域中有着二次电池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相比于二次电池低的能量密度是限制超级电容器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重点在于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以及与电解液的适配程度。多孔炭电极由于低的生产成本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最优的选择之一。提升多孔炭电化学性能的难点在于针对不同电解液对孔结构进行定向调控与表面性质
相较于精馏、吸收和萃取等分离技术,膜分离具有能耗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因此在化工分离界日益受到关注。高分离性能、低成本分离膜是膜材料与技术开发的核心任务。膜材料的结构特性与分离体系的物化性质共同决定膜的分离性能。Linde Type A(LTA)和Faujasite(FAU)沸石膜因其结晶孔道结构规整、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和优异的抗污染性与亲水性,在渗透汽化分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尤其适用
青年本是阳光的代名词,然而在以百度贴吧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中,许多青年人却称自己为“老鼠人”,并将人生形容为“生活在下水道”。自称“鼠鼠”的青年群体在虚拟社群中依靠着制度化的话语实践建立起群体身份认同,并进行着游戏式的个人展演,通过集体行动表达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不满。新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态在百度贴吧中被塑造出来,以此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青年个体的成长困境。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快速发展,在气体分离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制备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分离性能的优异性往往相互掣肘,难以兼得,影响其规模化应用前景。作为有别于传统物质固、液、气三相之外的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因其独特的相态而具有兼具类气体高扩散性和类液体高溶解性等多种特性,有望作为适宜的反应
随着“十四五”的开始,炼油企业步入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公共资源系统作为炼油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体装置的变化进行适配性优化和精细化管控变得愈加重要,这一举措是企业在节能优化深水区中实现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在公共系统中,胺液脱硫系统采用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吸收炼厂气中以H2S、CO2为主的酸性组分,作为炼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其他系统和装置的正常
氢能是用于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最具前景的绿色、高效二次能源,已被我国及世界发达国家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轨道。融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技术是我国迎接“氢能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低碳清洁制氢技术方向之一。电解水制氢技术环境友好、产氢纯度高、碳排放量低、可以实现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存储与可持续利用,是备受瞩目的绿色制氢技术方向之一,但其规模化应用仍受制于高能耗成本和对高
将具有氧化还原性能的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封装于沸石分子筛内部,构建的包覆式催化剂(M@Zeo)可提升诸多方面的催化性能:利用分子筛刚性骨架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空间限域作用,可以提高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烧结、抗流失性;分子筛扩散孔道的限制可赋予催化剂优异的择形催化功能;分子筛的酸性位点与金属纳米颗粒在微观空间的紧密毗邻,则可实现优异的金属-酸协同式催化功能。而对M@Zeo制备方式进行优化及拓展,使其在契合
在空调器中采用与制冷剂部分互溶的润滑油代替现有完全互溶的润滑油,能避免制冷剂循环量不足的问题,前提是掌握部分互溶的润滑油对沸腾换热的影响。本文针对空调器中广泛使用的制冷剂R32,搭建可视化的沸腾换热特性测试实验台,观测混合物分层现象并测定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部分互溶混合物随润滑油质量分数增大先后经历均一混合、分层、均一混合状态;换热系数随时间先不变后减小,减小时刻随热流密度和初始润滑油质量分数
超冷分子为量子计算、量子模拟、精密测量和超冷化学反应等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在超低温下,分子散射的量子效应明显。这要求研究者必须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深入研究超冷玻色分子及费米分子散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三种理论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超冷玻色分子以及超冷费米分子量子散射问题。主要内容归纳如下:提出一种用于研究超冷玻色分子s波散射中量子反射和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考虑分子间范德瓦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