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Novel to Films:A Study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ree Film Adaptations of Jane Eyre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名著《简·爱》对于一代代电影人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从它问世起高达19次被搬上屏幕。但是对于其被搬上荧幕的电影至今研究甚少,更无系统的研究,只对其某一版本进行孤立分析。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大都从文学本体出发来看影视改编,而从影视本体角度出发的研究甚少。本文力图在原著文本素材的基础上,用同一部文学作品《简·爱》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电影改编片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改编作品的影响,及其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和与之相关的两性关系在改编片中的重新塑造。本文采用比较法通过对20世纪《简·爱》电影改编片的纵向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女性意识在影像上的表达,进而反映小说女性意识在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片中的流变。   本文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小说《简·爱》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并回顾《简·爱》被搬上荧幕的历程及其影视改编研究的历史。在之后的三章里分别分析了《简·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电影改编作品,探讨它们与原小说的差异以及各改编片主题倾向的变化。首先罗伯特·史蒂文森执导的1944年版的改编片由于受美国经济大萧条余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左右和妇女解放意识的提高,经济的压力和妇女地位的上升导致男性面临的焦虑和困惑,因而影片中不再有原小说中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味强调母性思想、家庭观念,传统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情节被用来处理男性的文化焦虑。而1970年德尔伯特·曼导演的电影改编片则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风起云涌,妇女的性别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态势,男性的不安全感已变成绝望的痛苦。此时的改编片顺应时代潮流,是几个版本中最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改编。弗兰克·泽菲雷利1996年执导的改编片反映了八、九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提倡的女性美德和家庭融洽,以及在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下的理性思索,由激进的两性对峙关系演变为寻求平等意义上的两性和谐关系,表明女性主义理想的超然境界。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空间。
其他文献
伊丽莎白·乔利是澳大利亚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大器晚成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后现代的写作风格令读者着迷,也令评论家困惑,对同性恋等禁忌话题的探索使得乔利和她的作品成
自媒体时代人们不愿意去采访,更喜欢调动读者的情绪,用评论去获得流量,在激烈的讨论中成为话题的中心,收获背后的价值。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评论,却没有将评论创作的水平拉高,反倒是越来越多纯粹的情绪爆发代替了传统的理性評论。  我们不能说表述体系变化没有必然之处,但是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同样是经历十几代新闻人的打磨而流传至今的。掌握基本的方法,也是成为拥有基本职业素养的表现。  这次
期刊
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奴隶生涯后,美国黑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尤其是作为母亲的黑人妇女们,她们在奴隶制度下,失去亲人,丧失作为母亲的权利,承受白人奴隶主种族压迫
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随之出现在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国
书法是最容易叫观者欣赏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叫写者露馅的,只要你写五个十个毛笔字,就晓得你大概练过多少年,练到什么水平,练下去有无前途,有没有拜过师等等。  练字这事儿很有点儿刁钻,练字的年份长短和字的好坏居然没有因果关系。一个电脑房的打字工,今年打得不快,明年打得熟练,后年一定是飞速,劈里啪啦!  练字则不然。著名演员张铁林是拼了命练书法的主,一练就是40年,没有一天不练上几个小时,有时候挑灯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