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建筑是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既是城市功能的物化,又是城市文化传播的窗口。城市的发展伴随着新旧建筑的更新替代,这种更新替代的速度决定了建筑的寿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城市的建筑新老交替速度加快,相当一部分建筑在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便被拆除了。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对建筑耐久年限有着明确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建筑为50~100年,但现实生活中我国建筑寿命只有30年之长,建筑短命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对我国资源及能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而且破坏了我国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与我国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保护城市建筑以延长建筑寿命,提升城市价值认识,使城市文脉新旧延续,更能体现城市地方风采特色,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首先,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筑寿命相关概念并根据建筑的固有属性得出建筑寿命的内涵,包括建筑的功能寿命、经济寿命、物质寿命以及人文寿命。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建筑寿命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短命现象造成的社会资源层面、城市经济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建筑寿命内涵对造成我国建筑短命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归纳为功能性原因、经济性原因、政治性原因及建筑拆除评价体系的缺失等原因。再次,针对我国建筑拆除评价指标体系缺失的现状,本文有针对性的建立了建筑拆除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判断建筑性能状态以及作为建筑拆除与否的合理依据,将建筑拆与建的定性问题以定量的指标作为决策基础。最后,结合建筑短命影响因素,根据延长建筑寿命的可靠度、满意度以及价值最大化的基准,提出了延长建筑寿命的功能性措施、经济性措施以及政治性措施以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