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家鼠及其近缘种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mur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家鼠是生态适应性极强的世界性害鼠,由其野外种群驯化而来的实验室大鼠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作为中国的土著种,褐家鼠在中国分布广泛,前人研究认为中国的不同褐家鼠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形态分化,甚至达到了亚种的水平,这些广泛分布的褐家鼠遗传资源为研究物种的生态适应性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但中国这些褐家鼠种群的遗传结构、种群分化及生态适应的遗传学基础尚不清楚。褐家鼠能在近300年内迅速扩展全球,与其迅速适应有关的基因组背景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此外,褐家鼠作为模式物种,对生物医学与行为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是什么时候作为一个独立物种存在的仍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本论文研究了褐家鼠及其姊妹种的物种分化和基因交流,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褐家鼠群体分化及生态适应的遗传基础。  研究褐家鼠及其姊妹种的物种分化和基因交流,外群的选择至关重要,如选择不当将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前人线粒体基因的分析结果,选择了黄胸鼠作为褐家鼠及其姊妹种物种分化研究的外群。因为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尚未完成,因此在本论文研究中,首先测定和分析了该外群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了超过41兆的单核苷酸替换、InDels和143个染色体水平的倒位,进一步功能分析,发现了7个在该物种中固定下来的与感染和免疫有关的无义突变,8个与抗凝血剂抗性相关的错义突变,这可能与该物种对携带病原的抗性及对广泛使用的灭鼠药的抗性等生态适应性有关。此外,通过对黄胸鼠全基因组选择性清除位点进行扫描分析,发现与神经活动相关的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冲动和突触传递等得到了显著的富集。此部分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外类群基因组数据,而且加深了对黄胸鼠适应其生境的遗传基础的理解。  随后,以黄胸鼠基因组变异数据为外群和对照,运用比较基因组分析技术研究了褐家鼠及其姊妹种大足鼠的物种分化和基因交流,发现褐家鼠的核苷酸多样性低于大足鼠并且野外褐家鼠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实验室大鼠所不具备的遗传变异。通过对中性位点进行分析,发现褐家鼠与大足鼠两个物种分化了大约63万年,这与东亚发生的最大一次冰川的时间是吻合的,并且褐家鼠的有效种群大小随历史波动比较大,在末次冰期存在一个遗传瓶颈,因此,推断剧烈的气候变化影响了褐家鼠及其姊妹种的分化。发现分化后的褐家鼠和大足鼠仍然发生过基因交流,尤其是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一些基因组区间,这些区间的交流可能会有助于提高褐家鼠的生态适应性。其次,发现,相对于大足鼠,褐家鼠警觉、焦虑和攻击等神经反应相关的基因区间发生了选择性清除,这些基因功能可能在褐家鼠生态适应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研究了中国不同褐家鼠群体的遗传分化及生态适应尤其是温度适应的遗传基础。通过对得到的常染色体SNP位点进行系统聚类、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中国的褐家鼠群体具有明显的谱系结构。推断哈尔滨和非哈尔滨褐家鼠两个亚群的分化时间是4.427万年,两个亚群整个基因组水平的平均分化系数达到了0.096,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与Prdm9等基因所在的区间在哈尔滨群体中经历了正选择,这可能与哈尔滨群体与其它群体长时间的基因组分化有关。此外,发现几个与毛囊发育有关的基因在哈尔滨的褐家鼠群体中经历了正选择,这可能与哈尔滨褐家鼠对温度的长期适应有关。  总之,在本论文研究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家鼠及其姊妹种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基因交流和适应性进化分析,阐明了褐家鼠物种的成种时间,揭示了分化后的褐家鼠与其姊妹种的种群历史变化及种间杂交,探讨了中国褐家鼠群体分化及生态适应的遗传基础,为阐明物种适应性分化提供了重要例证,为阐明褐家鼠这一广布种适应性分化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前研究认为,绵羊是大约在10,000前在近东的“肥沃新月地带”被驯化的。中国的养羊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且是世界上拥有绵羊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本研究收集
新型阻变存储器(RRAM)因其高存储密度、低功耗、结构简单且可与CMOS工艺相兼容等优点被公认是下一代非挥发性存储器之一。铁酸铋作为具有阻变效应的材料之一,因其大的高低阻比与非挥发性,且同时兼具铁电性、介电性、磁电耦合特性等而备受世界瞩目。目前铁酸铋薄膜中的阻变效应根本物理机制并不明确,制约了其阻变存储器的商业化,世界各国研究学者们分别从实验与机理上对铁酸铋薄膜的阻变效应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
目的:利用ICR小鼠肝癌细胞H22荷瘤模型,研究IFNa-2b-Tα1融合蛋白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体外免疫学试验来验证其活性。   方法:建立ICR小鼠肝癌细胞H22荷瘤模型,经腹
红外成像技术在军事、工业、医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因其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等优势而备受关注。随着微机械(MEMS)技术的发展,光读出红外成
Ⅲ-Ⅴ族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在全彩显示,液晶背光源,手机背光源,照明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在室外照明和固态照明中高效率的InGaNLED被认为是照明市场中最重要的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年来,随着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在工业、军事、科研和医疗及材料处理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地扩大延伸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领域,不断提高器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植物RTH的进化和功能研究   拟南芥RTE1是一个定位于高尔基体通过乙烯受体ETRl的氨基端调节乙烯信号的蛋白。我们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RTH
学位
在接入网中部署光纤是一种可以满足未来带宽迅猛增长需求挑战的首选方式,且这种趋势已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基于时分复用(TDM)光网络节点共享和简单低成
该言语译光互连器件及各级具有不同互连结构的自由空间单级循环我匀级光互连网络系统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全面总结了国内外自由空间光互连交换秘而不宣伯新进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