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个人或劳动者组织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劳资关系理论。之所以从劳资关系视角认识我国目前的低工资问题,一方面,我国二元经济下劳动与资本要素使用权的长期不公平交易、劳资力量博弈的高度倾斜等是我国低工资现象的重要成因。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全部社会关系的“轴心关系”,通过传统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理论认识当代市场经济,有助于我们剖析市场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透视资本雇佣劳动的理性化社会的市场经济本质。此外,战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与传统资本主义不同的新特征,影响和改变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论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劳资关系理论以及当代西方劳资关系实践,描述了我国当前低工资现状,分析了低工资的成因以及低工资背后的利益格局,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提高工资的经济意义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一章从工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对比、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变化、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变动、中国制造业和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动的比较以及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上升五个部分描述了我国产业工人的低工资现状。第二章对低工资成因进行了剖析。作者认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实施了农业部门生产要素低价格和城镇职工低工资的政策,由此导致的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的长期不公平交易是低工资的重要成因。基于对所谓“比较优势”的普遍认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延缓了劳动成本提高的速度。供给过剩的劳动力市场、工会组织的虚设,进一步加剧劳资力量博弈的高度倾斜。然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论文在第三部分分析了低工资背后的利益格局。认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全球竞争中赢得的是有限而又脆弱的比较成本优势,这种以牺牲人民福利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通过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论文揭示了低工资加剧不平等交换、资本流动和国际分工而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效应,以及在国际交换中存在着从低工资国家向高工资国家的价值转移。此外,低工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增加贸易摩擦,并阻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最后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之前,是否就应该或必须维持在生存线附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否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提高工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高工资对外资进入的影响,提高工资对缓解内需不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积极作用。论文在最后一部分利用我国1978—2002年第二产业和建筑业的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数据,验证了在一定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存在提高工资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这一实证分析结果还揭示: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是促进劳资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