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时至今日震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依然明显,令人堪忧。不少震区中学生仍旧对5·12地震有着驱之不去的痛苦回忆,常常做地震时房屋倒塌、亲人逝去的噩梦,以致满头大汗或惊恐万分的醒来;也有不少中学生不愿提及有关5·12地震的事件,甚至极力避免与之有关的交谈;还有不少中学生想到伙伴的遇难就十分难受,对自己未能给予其帮助而内疚、自责、难以入睡或极易发怒……存在着闯入、回避和警觉性增高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地震作为一种灾害性的创伤事件,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最为常见,且会长期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甚至给震区的发展带来隐患。生命关怀是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逻辑起点。生命教育实现对生命的关怀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从个体生命本身的特性、需要和所面临的生命境遇出发,二是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直面生命本能的需要,发掘生命的潜力,引导生命发展。灾害带来了创伤,个体生命面临的境遇需要心理的复原,而心理资本及其特质就是人的一种可以开发与积累的潜能,心理资本富足的人可以更好地抵御创伤。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潜能,积累心理资本的功能。帮助人们战胜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与人生困顿正是教育生命关怀的彰显。根据经验观察与文献研究的启示,笔者认为:以关怀生命为宗旨的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积累心理资本,进而对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正面效应,据此做出实证假设,并预以证明之。故本研究运用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选取了汶川震区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心理资本理论并予以改造的基础上,构建了解释性理论框架,着重从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分析生命教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应。据此,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各抽取了一所高中和初中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了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中学、雅安市汉源县第一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作为问卷发放学校。运用自编《灾后生命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编制的《灾后中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和心理学里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对震区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2)以极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中学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教师、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汶川震区现行生命教育推行中的主要问题和深层原因,提出了灾害背景下教育应对的思考与对策。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抗逆力是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最为重要的心理资本要素,是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汶川震区中学生心理资本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尤其表现在心理资本结构中的“抗逆力”这一要素上。第二,心理资本五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强,前四者是抗逆力的有力支撑。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感恩与抗逆力呈显著正相关,其四者的积累对抗逆力有不同程度的支撑作用。第三,生命教育可以积累心理资本。常规性地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生命教育的开展是有效应的。第四,汶川震区中学现有的生命教育存在不足。当前震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依然堪忧,受教育内部和外部原因的影响,生命教育还存在学校课程落实不佳、课程内容缺乏地域和民族特色、开展形式不够丰富、教师素养不高、社会和家庭意识不强等主要问题。第五,灾害背景下应推行并落实生命教育。观念上应改变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回归教育的原基点——生命,用教育守护生命,体现教育的生命关怀;实践上则应从教育自身和外部发展环境上进一步优化、深化生命教育,积累心理资本,尤其是着力于提高心理资本中的抗逆力。开展生命教育,积累心理资本,这正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应对灾害的内在基础。本研究的可能贡献在于:第一,在前人思辨的基础上,对实证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证明了生命教育、心理资本、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联性,证明了生命教育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创伤的效应,为生命教育推行与深化提供了新的依据。第二,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积累心理资本,心理资本中的抗逆力是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因素。而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感恩可以为抗逆力的培养提供支撑。第三,反思当前生命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汶川地震后最突出,也最紧迫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缓解,彰显教育的生命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