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区,既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结果。虽然各类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其作为独立于行政区的特定区域而备受瞩目。究竟是何原因促成了开发区的成功?本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个疑问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选取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开发区相对于行政区的治理模式,而非从功能定位的角度研究开发区。一个区域的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如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但是不可否认,一个行之有效的开发区治理模式对推动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梳理,并加以理论上的升华,对开发区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着重分析了开发区的内涵和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其后在对治理理论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从“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和“合作网路”的途径中为本文选取了“合作网路”的研究路径。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对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而对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元主体的平等、互动和协调。基于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密切联系,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行政区治理模式和开发区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对行政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开发区治理模式的构建。第二部分,按照治理理论的要求,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应当通过友好互动形成合作网络来实现开发区的治理。据此,笔者提出了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1)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2)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3)有效政府的构建。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各自的优势。第三部分,根据前文的治理模式框架,结合三地开发区的实际情形,将衡量标准进一步细化为:(1)管委会和企业的有机结合方面,主要衡量:政府的亲商理念及其具体措施;企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服务市场方面的努力等方面。(2)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主要衡量:管委会对第三部门的支持力度;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程度;管委会对居民的服务状况等。(3)有效政府的构建方面,主要考察管委会的管理体制,包括:管委会的机构设置;管委会的管理理念:管委会依法行政的程度和管委会的行政效率等。以此标准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治理模式进行了介绍,为下文的比较和分析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笔者对三个案例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共同的创新积累:管委会有效政府的构建、管委会的“亲商思维”和管委会和第三部门、公民的良性互动。这些创新之处正好印证了前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现实可行性和科学性。但详细对照前文的理论框架,我们仍可发现三地治理模式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管委会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对此笔者提出了完善三地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完善管委会绩效评估体系;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第五部分,对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认为从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来看,开发区治理将与行政区治理走向融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共同参与是开发区治理发展前景的动力源泉,其具体路径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参与的拓展。最后得出了全文的结论:三地开发区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其初步建立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虽然其与真正的合作网络治理仍有差距,但是其对我国行政区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