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free-time)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理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自由时间理论问题研究不多。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由时间的增多,大众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到马克思的自由时间问题。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由时间的理论认知以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马恩原著中自由时间思想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导致对其讨论大都停留在人云亦云、泛泛而论的层面上,对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的理论认知深度不足。而且,对于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对马克思自由时间思想的现实价值解读不够。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系统梳理出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的生成脉络,深入解读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的内涵,并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联系历史和当代现实,对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做出新的理解。在第一章,主要从马克思自由观的转变来考察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的源流,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1.自由时间思想的萌生时期。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关注到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思想的生成是伴随着他对自由的关注而开始的,早期马克思的自由观还处于思辨阶段,他还没找到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他的视域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人的意识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2.自由时间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随着马克思的深入研究,他发现政治自由、人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从而进入经济领域开始研究,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对自由时间有了初步的探讨;3.自由时间思想的成熟时期。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形成,在其指导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资本论》中阐述人的发展与时间问题,并把自由时间、剩余劳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联系起来。  在梳理过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的生成过程之后,文中第二章,通过阅读马恩原著,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自由时间思想,包括自由时间的内涵、性质、构成、社会功能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的一系列论述,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劳动、劳动异化等研究中得出的,并散见于马恩全集的各个章节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马克思将自由时间定义为:“不被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所占去的、可供支配的时间。”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是独立于用在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的劳动时间以外的,是供人们休息和娱乐、全面发展自己的时间,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时间,它包括个人受教育、发展智力、履行社会职能、进行社交活动及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等的时间。他认为,所有的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同时个人在自由时间里的自由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又有着独特的作用,即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更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可见,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时间观,正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对社会时间的探究,他肯定了时间对商品价值的度量作用,并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时间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社会进入到“自由人联合体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时,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界限将被打破,所有的社会时间都是供全体成员自由发展的时间,人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安排和使用时间,摆脱劳动的束缚,超越时间的维度,尽情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这时,自由时间的社会化性质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人类自由得到真正实现,时间不仅是人生命的尺度,更是人发展的空间。  自由时间的确立,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同时,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又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现实之中,为现实中的人指明正确的自由时间观取向,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本文在第三章考察了马克思自由时间的当代价值,随着数字化生存方式及网络社会的出现,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迈入信息时代的中国,自由时间在质和量上都出现了新的特点,各种创新行为成为大众的追求,创新型的生存方式也成为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如SOHO一族即自由职业者及远程办公、网络教育等的出现,这些都使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界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然而人们发现,伴随自由时间或空余时间(life-over time)的增多,自由时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在大把的自由时间面前茫然失措,更有人把自由时间误做空洞时间(vacant time)来耗费,自由时间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所作为的生活和消磨时间的苟活。因此,如何认识自由时间的价值,使其发挥题中应有之意,对提升主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指个人的发展方面或者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例如残疾人、老年群体及下岗人员等,作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成员,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对他们进行“谋生”加“乐生”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同样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自由时间的关注,不仅是马克思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想的题中之义,而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全世界的物质资料日益丰富,劳动时间极大缩短,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消费成为人类重要的生活方式,而自由时间的消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亦是如此,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自由时间内的消费占据了消费中的很大比重,人类的关注点从有限的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的发展。不同于人类早期,那时的消费行为是有限度的。现代的消费活动则是无止境、无节制的物质追求和享受,一旦从忙碌的高压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后,人们的自由时间便被物化了,人们试图以物欲的满足和低层次精神的享受来构筑自身社会、心理和价值的需求,把人生的价值简单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用,这些都与人们追求自由时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背道而驰。认为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自由时间观,不断提高消费的质量,将劳动时间的节约和社会资源节约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在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时,避免出现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费和浪费,一方面为自由时间的增加和合理利用提供前提,另一方面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把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作为自由时间消费的出发点,更要作为它的落脚点。  本文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把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作为一个体系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力求对这一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梳理,并将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应用到消费社会中人的现实发展问题,这对于反思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人自身的时间质量和生命质量,突显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人的价值等方面,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全球化背景下,危险废物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早已冲破了传统的国家疆界,给多国环境甚至是人类环境公共领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或是潜在威胁。因而只有在国际法层面上,才能解决跨界损
和谐人格是指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创造和谐,以和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品质和能力,即
过错的内涵是过错责任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过错的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过错责任的形态。传统上,过错是主观要件,指的是行为人主观心态上的不良。近现代以来,过错内涵的客观化成为了
实施课堂高效,教师就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Under the prem
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计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主张。此后,“跨越式发展
摘 要:当今教育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是素质教育,其是借助科学的教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阐述了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出现了本质性的变革。在颁布实施新课标之后,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然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并不乐观,人们对食品安
2004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暨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国际建筑卫生陶瓷交易会同年九月在淄博隆重开幕,本次盛会吸引了TOTO、科勒、鹰牌、吉事多、马可波罗、欧文等陶瓷及相
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能会威胁东道国的军事和国防安全,导致市场垄断,破坏经济和社会的运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