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munic提出的审计定价模型E(c)=CQ+E(d)·E(θ)中,CQ代表了在审计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的投入,E(d)代表审计师出具该审计报告可能承担的损失,E(θ)代表该损失发生的概率大小,因此E(d)·E(θ)代表的是对审计风险补偿要求,即审计师在审计定价时不仅要考虑审计过程中发生的人力成本投入,还要将预期可能发生的损失考虑在审计收费中。会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应税收益与企业损益二者的计算口径不同,应税收益以税法为基础,而企业损益以会计准则为基础。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为了到达既定的目的对企业损益的操控,避税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对应税收益的操控,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分离,在企业对应税收益进行操纵时不一定引起企业损益的等量变化,同样在对企业损益进行操纵时不一定引起应税收益的等量变化,因此产生了会税差异,那么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会间接导致会税差异增大。在审计中,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是审计风险的一种体现,在会税差异中蕴含的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也是审计风险的一种体现,那么会税差异与审计收费是相关的。审计师为了避免审计业务的亏损需要充分估计审计中投入的人力成本和审计风险补偿,但审计行业中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会税差异并不绝对由盈余管理和避税等会带来审计风险的行为导致,还有可能是制度原因产生的。因此,若简单的根据会税差异大小来判断审计风险的大小容易造成不合理的审计定价。 在经济市场中,企业不仅依赖内部的治理机制来进行监督,还受到政府部门以及外部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行为更加规范。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能够影响公司治理,现有不少文献发现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具备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能力,所以机构投资者的监督能够对企业盈余管理和避税水平产生影响。然而,现有文献中并未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影响会税差异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此外,随着机构投资者发展越来越庞大,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在各自的领域中朝着自身的目标发展,在价值投资理念上产生了差异。虽然机构投资者具备了公司治理的能力,也有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动机,但不同的价值投资理念导致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更为积极,更愿意为其投资积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监督,而选择短期投机交易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监督成本来监督被投资企业,所以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管理和避税水平产生的影响也是会不同的。因此,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会税差异与审计收费关系的作用是否不同也值得学术界加以研究。 因此,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保险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为会税差异、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构造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收集了充足的样本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为理论框架提供证据。本文以2011—2015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检验了会税差异和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会税差异和审计收费相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会税差异与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纳入考虑后,会税差异与审计收费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升高而降低;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纳入考虑后,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会税差异与审计收费正相关关系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相较于后者,前者的抑制作用更强。 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几点建议:(1)健全上市公司纳税信息的披露制度,在不泄露企业商业机密等不利信息的情况下提高公司纳税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方便,同时也能起到规范盈余管理的作用;(2)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监督成本,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积极股东的作用;(3)促进机构投资者形成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减少短期投机交易。